浸大研AI修复 百年默片添色彩

2023-07-05 12:12

不少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老电影,不敌岁月洗礼、保存失当而损毁,无法重现银幕。浸会大学透过人工智能(AI)技术,修复百年前的默片《骷髅之舞》,并把黑白画面上色,修复后在浸大周年音乐会,配合演奏同名乐曲时播放。研发技术的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万人杰指,现时修复电影只需3至4天,但质素仍有改进空间,未来将研究AI「场景预测」技术,并提高修复效率。

记者:蔡健行


1922年首映的默片《骷髅之舞》以同名乐曲为蓝本,讲述一对情侣夜探古堡,途中遇到拉小提琴的亡魂,至拂晓始消失。经修复的《骷髅之舞》早前在浸大周年音乐会,配合同名乐曲演奏同步播放,身兼浸大交响乐团指挥、创意艺术学院院长的潘明伦称,今年音乐会期望做到音乐和影像结合,决定还原百多年前默片,与现场演奏音乐结合,邀请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万人杰为《骷髅之舞》修复上色。

万人杰形容,《骷髅之舞》原片影像不清晰,大量杂讯既影响观感,亦为电影上色工序带来挑战。修复工作时间有限,他透过AI分析电影,团队经过2至3天的讨论后,再交由AI修复及提高解像度,然后上色,只花数小时便完成。


上色仍需人手协助

速度虽快,但万人杰指AI的修复工作,仍少不免要人工干预,「AI学习颜色跟小孩学颜色一样,如果只跟他说天鹅是白色,看到黑天鹅就不认识了。」他指AI认知的天空是蓝色,但片中实际是灰色以营造气氛,故上色工序需要靠人类,向AI提供指令修正。他亦运用由谷歌与加州大学栢克莱分校研发的「神经辐射场」技术,分析每格电影图像间的关系,以免每格上色成果不一致。

研究电影修复的万人杰坦言,今次受时间限制,未能完全发挥AI的修复功能,部分片段上色更不够准确,但委托他的潘明伦,对修复结果感到非常满意,形容为观众提供新的观赏角度,「从文化角度而言,在原片很难看到服装设计的细节,今次修复让我们重新认识当时的历史文化。」


研推「场景预测」功能

AI技术不仅上色,万人杰指,亦可移走阻挡画面的物件或杂讯,有助把旧电影的损坏部分复原,并改善画面跳动的问题。他表示,将进一步研究AI的「场景预测」功能,预计6至7个月后能完成。

潘明伦补充指,默片有不少剪接,「有时主角上一秒在这里,下一秒就到了其他地方。我们希望可以透过AI,将他们移动的情景重现。」万人杰又指,现时技术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会继续提高技术的效率和质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