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之因材精教】训练批判性思维三部曲︰观察、发问、思考

2021-05-17 10:38

甚么是批判性思维技能?对学术界而言,批判性思维可被理解为构思想法、意见分析、论点评估、理据支持、推理原因及作出结论之间的关联。基于DSE引入通识教育,以及许多国际学校亦相继采用IB课程,提倡培育全球公民和以思维技能为本的训练,我在十二年前开始教育事业时便致力推行这方面的训练,并以全球时事为课程的讨论中心。然而,在我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普遍批判性和横向思维的抽象练习,都较难以应用于学校的学术课程,学生因而缺少了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而且感到难以掌握。所以在我制订课程时,特别注意技能训练及其练习内容的平衡。我认为无论是STEM教育、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技能。

以下将以社会科学为例,建议用三个步骤来激发学生对此训练的学习兴趣。

日常物品时事 引发观察发问

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年幼时会比较喜欢发问,对每样事情都感到新奇有趣。但当他们日渐长大,日程变得忙碌,被功课弄得头昏脑胀,更被学校「粉笔与讲话」式的传统教学,培养出被动学习的习惯;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开始只顾玩电话和游戏机,性格变得更加自觉和害羞,逐渐缺少了空间和动力去观察周围环境,发问的本能和创意思维亦渐渐丧失。

事实上,观察能力在每个成长阶段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激发自主发问的第一步,继而促进思考。以往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关注九至十四岁这阶段的孩子的观察能力,助他们在青少年的敏感时期保持着好奇心,并持续思考和发问。

约九至十一岁的学生年龄较轻,我会鼓励他们观察周边环境,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产品,并且提出疑问,例如:

1) 「为甚么笔记本电脑通常是长方形的?」
这与我们的视綫范围有关吗?它与我们的手臂长度和携带的方便程度有关吗?这个形状的生产成本效益相对较高吗?

2) 「为甚么一碟寿司通常有两件,一笼点心有四件,而法国菜则是每人一碟?」
这与个人及家庭的消费模式有关吗?是文化上的差异?还是烹调方式和口味的不同?

以上提问看似很无聊,但以孩子日常遇到的东西作引子,会容易带领他们开始观察和反问,从而激发他们渴求知识,发问更多相关问题。

对于大约十二至十四岁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观察社会时事,再进行客观辩论,例如:

1) 「为甚么现代伊斯兰妇女不愿穿罩袍?」
除了是因为妇女平等和自我认同,是否也与经济、政治、科技和环境的因素有关?

2) 「为甚么每届世界杯都会引起人口贩卖?」
从经济角度看,世界杯带来哪些效益?营运上会遇到甚么困难?为甚么不同国家有不同年纪和性别的人被贩卖?跟地理环境有关系吗?

这类问题促使学生首先对社会时事产生兴趣,继而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存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这些观察训练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并直接或间接地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延展「解决方案」 训练横向思维

通过观察和发问后,第三步就是鼓励学生延伸思考,并寻求或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横向思维技能。

前文提到「为甚么现代伊斯兰妇女不愿穿罩袍?」这个题材,在我们的训练课程中,将讨论范围延伸到寻求解决方案,再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政府,你会采取甚么措施促使伊斯兰妇女遵从穿着罩袍的传统?」我们会引导学生首先探讨穿罩袍的原因(例如宗教规矩和礼仪),并优先考虑现代伊斯兰妇女所面对的问题(例如黑色的罩袍非常吸热和没有特色);从而寻求方法以解决妇女在寻找身分认同感的同时,亦可以秉承伊斯兰的传统美德。经过几轮的集思广益,最后我们才与学生解读伊朗政府的方案和政策。

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范例还有很多,希望往后可以再与大家分享。我认为只要就学生年龄去厘定合适及相关的主题,并在学习环境中实践以活学活用,学生便能更投入思维训练,对促进学习技巧和将来在职场上都大有裨益。

马贤慧
周大福教育集团首席策略官及 ARCH Education合夥创办人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5月17日教育版「优质教育『+』之因材精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