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公屋不「简约」 运用公帑须讲成本效益

2022-12-06 00:00

《施政报告》提出在五年内兴建三万个简约公屋,以缓解轮候公屋三年以上基层人士的居住条件,这项建议提出一个多月便取得进展,行动迅速,但社会人士却纷纷质疑简约公屋绝不「简约」,而是贵得离谱。当局锐意帮助劏房户尽快摆脱恶劣居住环境,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但不能一味只讲求提速、提量,而不顾成本效益,尤其在官地建临时性房屋,之后又要拆卸重建,毕竟这涉及运用公帑,须用得物有所值,否则便有浪费资源之嫌。

房屋局日前向立法会提交文件,估计简约公屋的设计和建筑工程费约二百六十八亿元,初步已确定四幅用地选址,均在新界区,并正物色市区用地。简约公屋设有独立洗手间、淋浴间、开放式厨房,并配备冷气机、热水炉和抽气扇等基本设备,租金相当于同区新落成的传统公屋九成,让苦候公屋入士可提早告别劏房和「上楼」,住得宽敞些,租得便宜些。
地基打桩仅用五年浪费资源

不过,社会有声音质疑简约公屋造价太贵,单是设计和建筑工程费,平均每个单位成本逾八十九万元,比传统公屋建筑成本六十五万元贵逾三成七,亦比居屋的七十六万元贵近一成八。若将基建工程、营运开支和聘用额外人手开支五十亿元一并计算在内,每个简约公屋成本要一百零七万元,再加上简约公屋年期仅五年,便贵得不合理。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解画时,强调造价不是简单除数,须考虑到建造方法的复杂性,尤其屯门两幅用地的面积较小,故兴建的楼层会较高,约十六至十八层,比元朗和上水用地所兴建的三层高简约公屋复杂得多,不但需要兴建地基和打桩,更要加固建筑结构以抵御强风,并且要建造升降机方便住户出入,令建造时间较长,需时两年,且造价也较高。她估计每单位实际造价约六十八万元。

问题是屯门两幅用地是官地,又是现成熟地,为何不索性改划用来兴建传统公屋,更具成本效益。不管是传统公屋抑或简约公屋,均涉及打地基和打桩,只是四十层高的传统公屋建造时间较长,需时四年,但一俟建成后却起码可至少使用四十年,而住户上楼后,除非资产和收入超出上限,否则不用再搬走。反观简约公屋只能使用五年,之后便要拆卸,改作其他用途,而住户需要迁走,届时可能已获编配传统公屋,最不济是搬回劏房等编配。投入大量金钱打地基和打桩只能用五年,绝不划算,因组装屋还有机会重用,但地基却不能搬走循环再用,是非常浪费资源。

至于元朗和上水两幅用地的选址相当偏远,即使毗邻是私人屋苑,但住客都有私家车或邨巴出入,区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多,社区配套设施不足,是否有足够诱因吸引住惯市区的劏房户搬到山旮旯的简约公屋,却值得商榷,尤其有子女的家庭,会考虑子女要转校,是否适应新环境新生活问题,若不转校,便要子女每天都要熬长途车往返市区返学,再加上自己也要到市区返工,每月家庭车费总开支大增,相信会令不少劏房户打退堂鼓,可能宁愿继续捱贵租住劏房,届时便可能出现简约公屋建成却少人入住的问题。
宜集中资源加快建传统公屋

此外,简约公屋是权宜之计,但当局却为此增聘人手,包括开设一个首长级丙级政务官编外职位、一个主管级职系人员编外职位,建筑署也增聘三十六名合约专业职系人手,涉及三亿元开支,而营运开支更高达四十四亿元,不禁令人质疑为何当局不能从政府内部调配人手,若每次搞新项目便可巧立名目增加人手,政府架构只会不断膨胀,只会增加财政负担。

毕竟简约公屋原意是帮仍未上楼的劏房户改善居住环境,但当局只从执行角度上着眼速度和增量,却未必考虑到基层实际需要,也不顾及成本效益。与其乱花钱,倒不如集中资源加快兴建相对「平靓正」的传统公屋,让基层可直接上楼,毋须搬来搬去,备受折腾。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