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体育三綫发展为青年带来机会

2022-10-23 00:00

早在二○一○年初港府已提出体育须从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三大方向发展。承接去年东京奥运港队的出色表现,与斥资三百亿建设的启德体育园将于这两三年间落成,再加上现届政府成立了「文化体育旅游局」,提升了体育发展的政策地位:大家对体育发展的期望与热情可谓高唱入云。

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除了憧憬疫后再次振兴香港的国际级大型体育盛事能带动大量旅游、零售、服务等经济活动外(例如二○一八年厦门马拉松创造近八亿港元经济效益、二○一九年香港的国际七人榄球赛单凭门票收入已达约一亿港元,以及国际龙舟邀请赛估计每届可吸引约一万五千人来港消费等等……),对体育本体更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包括:心理训练、伸展复健、营养等)及体育行政/公关的人手需求亦该有望攀升。
提升专业认受 增挂鈎培训

这些行业在内地和海外其实早已发展成一门具备晋升阶梯的专业,而作为青年发展项目(特别是基层青年)的优势在于投身这些行业并不一定需要高学历。既然政府锐意为青年谋出路,能最有效率地做出实绩莫过于应用现有的政策和社会趋势,更可支援这些体育相关行业从而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例如:(一)提升辅助体育的专业认受性(认证/注册)、(二)增加体育有关行业的就业挂鈎培训、(三)鼓励有活动场地/资源又愿意推动体育和青年就业的地区/乡亲团体在社区层面发展体育、(四)为完成所需培训的青年与参与发展的团体配对;将可以让「可把握」及「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交到去年轻人手上。

除了体育衍生的周边经济,促进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亦可为青年发展提供多一门出路。众所周知场地不足是精英化和普及化的障碍,如果政府主动促进拥有相关场地资源的地区团体,参与社区发展不受设施限制的体育项目(例如武术、舞蹈、基础体能训练),加上发展俱乐部模式(以招标形式让体育会透过公私营协作的模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营运,让运动队伍拥有固定设施同时承担起提供社区服务的责任),将可一方面从不同层面解决场地问题,另一方面透过体育活动在社区扎根增加不论是青少年或是专业体育人才的就业机会。

香港的体育发展所衍生的商业赞助、大健康产业、周边经济(展览、旅游、酒店、零售服务)效益再加上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三方面的内联互动,相信已可以为青年发展谱出一个清晰蓝图;其政策逻辑就是应用现有政策趋势及同时发展周边行业与培训,相信应用在其他的政策范畴亦可为青年谋出路。
黄驰
杜叶锡恩教育基金干事
亚洲运动心理专业联会教练导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