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太空人选拔 港产科学家要比天高

2022-10-05 00:00

上太空不再是港人儿时梦想。国家首次开放载荷专家予港人参与选拔,只要成功入围,便有机会乘坐火箭冲出地球,进入中国太空站,一尝当太空人滋味。港产太空人将梦想成真,显示国家不但肯定香港科研水平,更信任香港的科研人员。而在芸芸科研人员中,相信「港漂」可能在人数上占优,但「本地姜」亦应踊跃参与,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贡献,而港府更应把握这次契机,大力推动航天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

国家第四批预备太空人的选拔工作已展开,共选拔十二至十四人,包括七至八名航天驾驶员、三至四名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及两名载荷专家。有别于过往,载荷专家首次开放予港澳人士,申请人须为香港永久居民,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具有博士学位,且有三年科研经验,年龄介乎三十至四十五岁,高度和体格都有一定限制。港府由明天起一连三个星期,透过本地多所大学和政府研究中心展开招募工作。
「港漂」人数占优未必稳胜

国家向来只在军中选拔太空人,今次开放予港人参与,是对本港科研已达到世界级水平予以充分肯定,并用实际行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国家发展。事实上,本港一直积极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例如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帮助「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样返回任务,而「火星相机」则为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提供技术支援。

本港科研界一直以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在太空探索任务已到了极限,从没想过有机会以载荷专家身分亲自上太空做实验,对这突如其来的难得机会都大感兴奋。不少科研人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相信「港漂」在是次选拔会占了一定优势。港人向来务实,过往香港不重视科研,不少尖子都会在大学选修一些有「钱途」学科,如医科、计量金融学、会计等,一毕业便可投身职场搵真银,从事科研的寥寥可数,以致博士生主要以内地生为主。

正如有份研发「火星相机」的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主任吴波教授,去年曾感慨地指,在其十多人团队中只有一名土生土长的港产博士毕业生参与其中,希望将来可提升本地学生对航天研究项目的兴趣,若有一半香港学生最好。

即使博士研究生以内地生为主,但港产博士生不要因此而泄气,更应积极报名参与,因选拔非常激烈,不到最后一刻也不知鹿死谁手,而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亦表明,选拔过程中不会偏向有内地背景的新香港人,只要是香港永久居民,都是公平竞争。港产太空人一旦成真,相信会激发更多本港年轻人对修读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和科研的兴趣热情,中长期可望扭转现时内地博士生与本地博士生比例不均现象。
用好航天科技商机无限

国家航天任务频仍和多元化,香港人将来有更多机会上太空,相信会有更多大学开办与航天相关的本科及硕士课程,为本港以至国家提供更多航天专才,而航天科技可为本港经济提供更多商机。创科工业局局长孙东指出,北斗衞星导航系统产值估计三年后高达一万亿元人民币,香港还没有相关系统,若能尽快将这部分发展起来,可望成为一门盈利丰厚的产业。

港府宜趁着这股热潮加强STEM教育,为本港培育更多创科人才,再加强与内地创科发展,令本地科研成果商品化,做大做强创科产业,既有利创科发展,亦有助本港经济转型,改变社会和家长一向只以做医生、炒股致富的想法,为未来一代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