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境外学生思维创新 助扭转人才外流

2022-07-26 00:00

本港适龄学童人口持续下跌,有立法会议员提出可引入内地或境外学生来港就读,但港府却认为实际操作有困难,对有关建议有保留。引入境外学生的目的,不但要解决学校收生不足,避免杀校,背后还有更大理念,就是优化本港人口结构,透过吸纳境外学生,鼓励他们学成后留港发展,保持本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竞争力。当局应积极考虑,如何克服个中困难,创造条件吸纳更多人才,以填补移民潮下人才流失问题。

本港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由二○一六年六万名新生婴儿,锐减至去年三万多人,而最新《学生人数统计报告书》显示,去年中小学生人数比前年减少了逾二万五千人。面对学校收生不足,当局考虑透过合并和停办部分学校来应对。为免出现缩班杀校现象,香港中学议会及十八区中学校长会联席早前去信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建议冻结中学开班班数,立法会议员邓飞更提议长远可引入东南亚华侨或内地学生,以自费形式入读本港学校,先由直资私立学校作试点,逐步扩大至津校。
优化人口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引入东南亚华侨或内地学生来港读书,并非只是填补部分学校学额过剩问题那么简单,还希望藉此应对本港人口结构性问题。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两大竞争对手一样面对人口老化问题,需要吸纳外来人才,但输入外劳却有跟港人抢饭碗之嫌,争议较大,但输入学生,争议相对较小,而且一旦成功引入境外中小学生,还会带动租务市场、餐饮和补习等业务发展。

香港是个国际都会,宜善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教育优势,一方面引入国际学校、国际文凭课程(IB),另一方面让备受国际承认的中学文凭试(DSE)冲出香港,吸纳内地和一带一路的华侨学生来港读书,而DSE的成绩既可报读本地八所资助大学,当中不乏国际级水平的大学,也可报考海外顶级学府,从而巩固和提升香港教育国际化水平。

若港府以适龄学童人口大减而缩班杀校,中小学首当其冲,最终收生不足的骨牌效应也会波及大学,影响到本港教育品牌的存亡。假如当局及早吸纳境外学生来港读中学,并考上本港大学,令他们愈早适应及融入香港生活,归属感比港漂较强,相信大学毕业后留港发展、落地生根的机会更大,成为本港吸纳和挽留人才的另类法门。

引入境外学生背后有纾缓人才流失的作用,但蔡若莲昨天回应说,本港基础教育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本地学童,而有关建议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困难,尤其学生年纪轻,若父母不随行,须考虑其住宿、谁负责照顾其起居生活的责任等配套问题。
新思维解决住宿监护人问题

特首李家超一直强调会以创新思维来化解问题,争取施政取得重大突破,故政策局官员切勿画地为牢,在制定新政策时不要先考虑困难,而是应先思考政策目的会带来甚么好处,权衡个中利弊,若好处大于弊端,便值得花时间与社会持份者研究,如何处理好落实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制定来港学生住寄宿家庭、物色合适监护人提供监管等制度,完善新措施,让对方家长乐意让子女来港读书。

解决这些问题固然存在一定难度,但不能以此作为推搪的藉口,港府应迎难而上,用好「两制」的优势,为招揽和培育更多人才打开大门,才能巩固本港竞争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