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波须顾成本效益 不宜采围墙式设计
2021-06-02 00:00
「整套设计是希望让市民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生活,而不是用一幅很大的墙围住,去保障市民安全。」黄志斌称,在填海项目的海滨设计时,需要衡量成本效益,「如果未来气候变化,非想像中那么差,一来花了很多金钱,二来市民可能被一个庞然巨物围住。」
黄志斌认为,为填海项目设计海滨须保持弹性,在沿岸位置设缓冲区,若日后水位上升情况较预期差,可进行加固工作,增加海事防御设施,采取循序渐进的应对方法。他以大埔滘潮汐站为例,已经运作了接近六十年,政府需要重建,新的平台将会建于海图水平基准以上七米,以放置测量仪器,比现有潮汐站的平台高约一米,足以应对本世纪末在中温室气体浓度情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黄志斌亦指,在设计海事设施时,工程师会考虑天文潮水和风暴潮高度,以及海浪的高度。根据过往经验,最高天文潮水高度及最大风暴潮,很少机会同时出现,同时发生的机会率远低于百年重遇期的设计要求,而最大风暴潮出现时间仅约数小时。当遇到超过百年重遇期的极端天气,黄志斌形容:「可采取较务实的方法,除基础设施外,软件亦非常重要,例如加强预警、紧急应变等,如装置挡水板、放置水泵、呼吁市民远离岸边等,务求台风过后,基建运作能尽快复原。」
就涌浪对填海区的影响,黄志斌称涌浪由热带气旋风力所产生,因应涌浪对风暴带来的影响,较风暴本身产生的大风大浪为低,因此在填海区的海事防御工作,关键在于应对风暴本身带来的冲击;因应涌浪传播速度比热带气旋本身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因此会先到岸边,当香港海面有机会受涌浪威胁时,天文台会提醒市民,呼吁市民远离岸边,停止水上活动。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