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世上真的有免费午餐?

2021-04-20 00:00

使用社交媒体,包括即时通讯软件(以下统称「社交媒体」),已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它们为用户的个人资料私隐带来的风险实在不容忽视。

根据私隐公署去年进行的意见调查,百分之七十七的受访者有在某一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帐户,百分之四十八更是每天使用该社交媒体平台。此外,百分之九十三的受访者有使用智能电话,当中百分之九十八有安装即时通讯软件。比较有趣的发现是,在有安装即时通讯软件的受访者中,百分之七十七知道有关软件会查阅他们电话上的联络人资料。尽管如此,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受访者认为有关做法侵犯私隐,认为属严重侵犯私隐的则有百分之三十四。

世上真的有免费午餐吗?虽然大部分社交媒体都不收取任何费用,但用户几乎一定要向相关平台或软件提供或分享其个人资料,包括有关自己的网上活动及浏览习惯等资料,以换取有关服务。事实上,个人资料在用户注册帐户时或在平台进行活动时已被「货币化」。这些资料除了被服务提供者收集和使用,亦常被服务提供者分享予其他人士用作不同目的,包括发送针对性广告。在网络世界中,平台追踪用户的能力或许大得令人咋舌。然而,对商户而言,透过收集用户的资料以及数码足迹,便能准确知道应在哪里投放广告。

社交媒体用户如过度分享资讯,例如相片、日常生活故事、身处位置及意见等,便会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披露了超乎预期的个人资料。在帖文或相片中标注朋友更会造成在别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分享了他们的个人资料。纵使是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资料,一旦被汇集,亦可被用作分析用户个性,甚至用于网络欺凌、「起底」及欺诈行为。

此外,于社交媒体公开的个人资料亦可被不法分子透过「数据撷取」技术(data scraping)采集(即利用电脑程式于互联网上大规模收集资料),并可能用于其他犯罪活动。最近接二连三有几个社交媒体平台超过十亿用户的个人资料被不当公开正正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根据警方数字,本港科技罪案由一一年的二千多宗,升至去年近一万三千宗,升幅逾五倍。而去年科技罪案所涉及的损失金额更接近三十亿港元,情况令人关注。

因此,社交媒体用户切勿假设其他用户定必真有其人,或随便相信其网上的自我介绍。用户应提防网上骗案,例如一些主动向他们提供的好处、报酬异常优厚的工作机会以及要求用户登入或提供个人资料的恶意超连结。在疫情期间,用户尤其要小心以二〇一九冠状病毒病检测和疫苗注射作掩饰的虚假讯息。

鉴于上述的私隐风险,私隐公署最近发出了《保障个人资料私隐—使用社交媒体及即时通讯软件的指引》。我呼吁社交媒体的用户在进行网上活动时要提高警觉。

首先,在注册社交媒体帐户前,用户应查阅私隐政策以了解相关平台如何处理其个人资料。完成帐户注册后,用户应检视预设的私隐设定并作出适当调整,例如限制其个人资料的公开程度以及平台使用其资料的权限,特别是涉及脸容识别、定位追踪及网上跨平台追踪的权限。

每当私隐政策或服务条款有更改时,用户应清楚了解个中详情,例如有关更改是否涉及改变收集用户个人资料的类别,以及使用或分享个人资料的目的。厘清这些资讯能确保用户在知情和自愿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接受相关更改和继续使用该服务。

当社交媒体平台发生资料外泄,用户应尽快采取措施保障个人资料私隐,包括更换有关社交媒体及(若有需要)其他平台帐户的密码,启用帐户登入双重认证功能,留意帐户及个人电邮有没有不寻常的登入记录,及收到不明来历或可疑的来电、短讯或电邮时要提高警觉。

最后,从保障私隐的角度而言,我想顺带一提「安心出行」,并将之与社交平台比较。我了解大家对「安心出行」的私隐关注。可是,说到底,「安心出行」并无位置追踪功能,使用者下载该应用程式时无须登记个人资料,而该应用程式所涉及的存取资料权限,相比一般社交平台的权限,连四分之一也没有!

从保障个人资料角度看,使用「安心出行」将资料储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总好过将资料每天交给不同处所的经营者。

锺丽玲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