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改革方向正确 有利学生松绑

2021-02-03 00:00

教育局昨天发表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谘询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其中以通识科的优化最受注目,主要改变有三:一是公开考试只设「达标」与「不达标」,减低考试压力;二是重整课程内容,由六大单元改为三个主题,取消「独立专题探究」,从而释放一百小时课时;三是有关香港、国家与世界的课题,有更具体的学习重点,加上设教科书,有助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些建议如果落实,学生可从过往繁重而不着边际的学习中「松绑」,既可吸收实在知识,又可多选修如科学等科目,为升学打好基础,从培育学生的角度看,方向是正确的。

课程不着边际 学生压力巨大

通识科设立的原意,是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香港、国家与全球化的认识,但因过于「理想化」,大家都望得太高,没有实在地考虑学习与考试上的具体问题,以致推行后出现种种弊病,也令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

先说考试,通识科是必修必考科,设有评级,因为这科关乎能否升读大学,学校和学生都对此极重视,然而一直有意见认为,通识科没有教科书的具体教材,考试难以评级,加上近年试题偏重政治,分数带主观成分,早为人所诟病。教育局建议以后公开试只设「达标」与「不达标」,就是针对这问题,减少不公平情况,相信可令学生的考试压力大减。

在课题方面,现在通识科有六大范畴,涵盖面极广,内容漫无边际,没有清晰的范围,学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资讯中探索,往往欠缺重点,学习十分吃力,加上要应付近乎大学研究项目的「独立专题探究」(IES),耗费的时间极多,知识基础却又未必能打稳,就如走在浮沙上,得不到扎实的学习成果。

教育局建议将通识科重整为三个主题,内容比以往具体,聚焦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以及互联的当代世界,当中涉及宪制、法治、国家安全、国民概念、国家发展政策与港关系等,教材内容实在得多,故学习亦可更扼要精简,估计可释出一百小时课时。

减课时增选修 打好升大基础

学生在通识科与其他核心科的课时缩减,就可以多选修其他科目,如与科技相关的学科等,为将来升大学打下更稳固基础。其实很多教育界人士早就认为应这样做,例如前港大校长徐立之一直提倡增加科学选修科,只因受到通识科束缚,没法实行。

今次优化方案的重点之一,是设立经教育局审议的教科书书目,正如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所言,教科书可更有系统地提供教学材料。过往由于教材没有规范,除了学习不着边际,个别有政治立场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跟随其政治思想,日后有了课程重点及相关教科书后,相信这问题可以改善。

任何课程改革,都应以学生为本,如果优化通识科可令学生松绑,有助其巩固知识基础,取得更佳的学习成果,教育界与公众应该支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