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真社製首個樓宇維修公開資料庫 分析指市場充斥「圍標」跡象

2017-04-11 16:38

近年本港多個大型樓宇維修工程出現「圍標」問題,為了解樓宇維修市場實況,傳真社從各界搜集逾220個屋苑的入標資料,涉及約3000次顧問及承建商入標活動,製作成本港首個樓宇維修資料庫並公開予公眾。有專家分析發現,維修市場普遍存在圍標跡象,例如顧問費低、少數公司壟斷市場等,入標行為亦違背正常競爭下的商業行為。 傳真社由去年6月起共收集到223個樓宇維修工程資料,當中包括205個住宅、10個工廠大廈及8個商業大廈,涉及2005年至2016年間顧問及承建商共2997次入標活動,包括顧問入標865次,及承建商入標2,132次,平均每戶支付維修費約1萬元至70多萬元不等。 結果發現,113個具有效顧問入標資料的工程中,107個已選出顧問,但154間曾入標競投工程的顧問公司,只有48間曾經中標,有其中85個工程由25間顧問包辦,即約一成半入標公司承接近八成工程。結果亦發現,普遍顧問費偏低,當中有顧問費佔工程費低於3%,六成半低於1%,近一成低於0.1%。 報道引述樓宇維修界人士表示,屋苑維修工程一般需時約一年半,若顧問費太低,專業人士的人工隨時低於最低工資。過往顧問費的計算是工程費一成,約10年前開始下降至只有5%至8%,如果低於這個比例將難以抵消成本,顧問公司便很有可能向承建商收取回佣,影響原來顧問監察承建商的角色,甚至放寬收貨標準;而回佣涉及的開支亦會轉嫁業主。 另外,傳真社比較資料庫195個工程的入標紀錄,發現幾乎所有承建商的入標價都缺乏一致性,難以推斷哪間公司的經營成本屬高,哪間公司的經營成本屬低,有違正常商業競爭的行為模式。 研究圍標專家梁天卓表示,圍標問題嚴重亦受到需求及供給的影響,「一來是需求剛性大,所謂黃金十年,好多樓老化需要維修;二來政府推出強制驗樓,令業主一定要在一、兩年內驗樓,選擇的時間少,自然被迫在要去接受一個比較高的價錢;同時間,外來公司比較難進入這個市場,所以選擇便會更少。」 他續指,業主對相關方面的認識及資訊不足夠,亦是令圍標猖獗的原因,「例如好多業主都不知道市價及合理維修價,整一幅外牆應該是幾錢,可能現在要花好多時間才找到一個公正判斷合理維修價。」他表示,圍標其中一個元素是市場資訊不流通,建議當局增加市場透明度,去減低業主被圍標的機會。 全港業主反貪腐反圍標大聯盟發言人兼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對分析顯示市場上普遍出現圍標跡象不感意外。他解釋,表面上市場有很多工程公司,但事實上由三、四個集團共30多間公司操控,很多公司只是扮演戲子角色,協助營造競爭假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