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多个大型楼宇维修工程出现「围标」问题,为了解楼宇维修市场实况,传真社从各界搜集逾220个屋苑的入标资料,涉及约3000次顾问及承建商入标活动,制作成本港首个楼宇维修资料库并公开予公众。有专家分析发现,维修市场普遍存在围标迹象,例如顾问费低、少数公司垄断市场等,入标行为亦违背正常竞争下的商业行为。
传真社由去年6月起共收集到223个楼宇维修工程资料,当中包括205个住宅、10个工厂大厦及8个商业大厦,涉及2005年至2016年间顾问及承建商共2997次入标活动,包括顾问入标865次,及承建商入标2,132次,平均每户支付维修费约1万元至70多万元不等。
结果发现,113个具有效顾问入标资料的工程中,107个已选出顾问,但154间曾入标竞投工程的顾问公司,只有48间曾经中标,有其中85个工程由25间顾问包办,即约一成半入标公司承接近八成工程。结果亦发现,普遍顾问费偏低,当中有顾问费占工程费低于3%,六成半低于1%,近一成低于0.1%。
报道引述楼宇维修界人士表示,屋苑维修工程一般需时约一年半,若顾问费太低,专业人士的人工随时低于最低工资。过往顾问费的计算是工程费一成,约10年前开始下降至只有5%至8%,如果低于这个比例将难以抵消成本,顾问公司便很有可能向承建商收取回佣,影响原来顾问监察承建商的角色,甚至放宽收货标准;而回佣涉及的开支亦会转嫁业主。
另外,传真社比较资料库195个工程的入标纪录,发现几乎所有承建商的入标价都缺乏一致性,难以推断哪间公司的经营成本属高,哪间公司的经营成本属低,有违正常商业竞争的行为模式。
研究围标专家梁天卓表示,围标问题严重亦受到需求及供给的影响,「一来是需求刚性大,所谓黄金十年,好多楼老化需要维修;二来政府推出强制验楼,令业主一定要在一、两年内验楼,选择的时间少,自然被迫在要去接受一个比较高的价钱;同时间,外来公司比较难进入这个市场,所以选择便会更少。」
他续指,业主对相关方面的认识及资讯不足够,亦是令围标猖獗的原因,「例如好多业主都不知道市价及合理维修价,整一幅外墙应该是几钱,可能现在要花好多时间才找到一个公正判断合理维修价。」他表示,围标其中一个元素是市场资讯不流通,建议当局增加市场透明度,去减低业主被围标的机会。
全港业主反贪腐反围标大联盟发言人兼立法会议员林卓廷,对分析显示市场上普遍出现围标迹象不感意外。他解释,表面上市场有很多工程公司,但事实上由三、四个集团共30多间公司操控,很多公司只是扮演戏子角色,协助营造竞争假象。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