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女牙醫無國界義診 助無家者基層重建尊嚴 盼政府加強服務緩解輪候之苦

2024-06-10 08:00

張孫俐俐醫生盼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讓老弱基層市民受惠。
張孫俐俐醫生盼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讓老弱基層市民受惠。

牙科服務近月成為熱門話題,惟公營牙科「街症」輪候需時的老問題仍未解決,令基層牙科服務再受關注。過去13年,女牙醫張孫俐俐為無家者、基層家庭提供牙科義診,又到老撾,為當地少數民族診治。這位虔誠的基督徒,更風雨不改地探訪無家者,默默送上心靈慰問,令她欣慰的是有「街友」跟她上教會、聽福音。謙遜的她,將一切歸功於神,但眼見一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服務,卻非人人可享,她願未來續以緩解別人苦痛為己任,亦盼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讓更多市民受惠。

一頭銀髮的孫醫生,說話嫻靜,舉止溫雅,談到當初加入牙科義診服務,亦與她出生自基督教家庭有密切關係。多年來,她一直跟隨教會探訪無家者,發現「街友」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牙齒毛病,有的滿口蛀牙、有的長滿牙石、有的因牙肉萎縮致整副牙齒脫落,亦有人因無牙需細嚼慢嚥。她指,交談中留意到「街友」往往因牙患引致欠缺信心,最常見是不敢面對別人,亦害怕滿嘴爛牙暴露於人前,不敢結交新朋友,或為此不開心。

孫醫生憶述於老撾進行義診時,將小學校舍改建為臨時診所。
孫醫生憶述於老撾進行義診時,將小學校舍改建為臨時診所。

當時的她,於被稱為「醫生大廈」、有不少名醫進駐的中環甲級商廈太子大廈開診,工作繁忙,惟仍暗暗惦記着「街友」的牙患問題。其牙科診所1名職員,於「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牙科診所擔任義工,孫醫生對有志願機構為基層家庭及無家者提供牙科義診服務感興趣,經了解後加入其中,「當時加入的牙醫不多,當值次數較頻密,基本上每名牙醫每月需當值1次,每次需當值2晚。」

尊重6旬街友習慣「無牙」

早於1993年,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已為無家者提供義務牙科保健服務,孫醫生的加入既增加團隊人手,亦讓她實踐協助無家者解決牙患的心願。她不諱言,遺憾的是未必能解決每位無家者的牙患。她稱,曾建議兩位完全無牙的60多歲「街友」去鑲牙,卻被斷言拒絕,對方揚言「免費都不鑲牙」,因為2人早已習慣於無牙情況下進食,亦不想重新學習和適應。

自1993年,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為無家者及基層市民,提供義務牙科服務。
自1993年,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為無家者及基層市民,提供義務牙科服務。

她指,若牙齒脫落一段時間,牙骨可能已萎縮下沉,無法「鑲牙」,即使配上假牙,亦預期2人不會戴上,故尊重對方決定。她指,大部分街友的牙患可透過佩戴假牙解決,第一步是進行詳細的牙齒檢查,「了解哪些牙可以保留、哪些牙齒需要脫掉」,之後決定是安裝假牙,還是進行鑲牙手術。眼見不少無家者及「街友」重建牙齒後拾回自信,她坦言是無價的喜樂,亦是牙科義診的最大得着,但「整牙」後需養成刷牙習慣,才能延長牙齒壽命,對居無定所的無家者而言是另一難題。

過去13年,孫醫生維持自發探訪無家者的習慣,足跡包括曾發生火警及已拆卸的北角糖水道行人天橋。無家者備受社會忽視,亦對陌生人充滿戒心,她坦言,對待無家者須尊重對方,最初欠缺互信,難免被冷待,亦在預計之內。她會識趣放下食物,遠遠觀察,然後離去,待對方習慣她的「出現」,才攀談慰問,「慢慢破冰,慢慢建立友誼。」無家者背後各有故事,基於尊重,她絕不輕易提問,免觸及禁忌。

老撾醫療落後,孫醫生指,幼童蛀牙情況十分普遍。
老撾醫療落後,孫醫生指,幼童蛀牙情況十分普遍。

最欣慰無家者跟隨上教會

多年下來,孫醫生跟不少無家者交上朋友,她說最欣慰是有無家者願意跟她上教會,參加崇拜,亦有人決志信主。作為基督徒,她會於傾談中跟對方傳福音,說聖經故事。早前,曾有無家者提早到達教會,卻發現未到聚會時間而不敢上樓,一直在樓下等着。看到「街友」的轉變,她認為是神的旨意,然而沒有她的努力和鍥而不捨地探望,讓無家者感受被愛及尊重,改變不易出現。

近年超級颱風及極端天氣下的大暴雨,為無家者帶來極大威脅。當風雨到臨前,她會帶食物前去探望。她指,無家者的街頭經驗豐富,有時會去社區中心避風,有時會放紙皮或紅白藍膠袋保護家當。

除在香港參與義務工作,由2008年起,她亦參加志願團體前往老撾提供牙科義診活動,「最初1年去1次,其後1年去2次,因為需求太大。」老撾全國劃分17省,有49個民族,不少部落居於偏遠及貧瘠山區,多年來她與澳洲、英國、南韓及台灣的醫療團隊,走遍該國提供牙科義診,最令她難忘是置身惡劣環境,各部落仍樂觀及努力生活。

醫療團隊安排老撾幼童短暫戴上注有氟化物啫喱的牙套,保護牙齒。
醫療團隊安排老撾幼童短暫戴上注有氟化物啫喱的牙套,保護牙齒。

老撾義診 幼童蛀牙嚴重

提到異地的義診經歷,她翻開手機相冊,展示1張又1張的相片耐心解說。她稱,每次行程約1星期,每天都爭取於最短時間為最多村民檢查牙齒,甚至剝牙。山區野嶺落後又荒僻,團隊將學校校舍闢作臨時牙科診所,搬來長枱放置工具後便立刻「開診」。長期欠缺護牙知識,令蛀牙成為當地幼童的常見問題,她指,若乳齒嚴重蛀蝕便要拔掉,又安排幼童短暫時間戴上注有氟化物啫喱的牙套,保護牙齒,並提示他們養成睡前刷牙的習慣。

面對爛牙、蛀牙,孫醫生處變不驚,但某年參觀當地1間小型醫院時,卻遇上懷孕女村民胎動趕赴醫院途中,於機動三輪車上產子的經歷。她憶述,看着醫護人員抱着初生幼嬰,驚覺生命可貴,因為若孕婦未能及時送院,或出現難產,後果不堪設想,才發現香港的醫療服務相當先進。

歷年的義務工作,讓孫醫生成為去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謙遜的她仍秉持初心,她說,「施比受更有福,應當尊重每個人,並以緩解別人痛苦為己任」,未來仍繼續牙科義診服務,但亦希望當局加強公營牙科服務,緩解老弱基層市民的需要。

孫醫生是去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
孫醫生是去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

盼年輕人加入 義診薪火相傳

近年多了年輕牙醫加入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牙科義診工作,孫醫生為此感到高興,亦希望更多青年加入其他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讓扶助弱勢的薪火可以相傳。

已屬外婆級的孫醫生,笑言平日喜歡跟年輕人交往,如到前線探訪「街友」活動,她都喜歡跟年輕人為伍,了解他們的想法。義務工作無酬無償,她指更需要有心的後輩加入接棒,讓義務工作延續下去。

孫醫生加入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13年,圖為她與其他成員聚會。
孫醫生加入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13年,圖為她與其他成員聚會。

探望「無牙」無家者 帶軟腍飯菜做手信

孫醫生每次探望無家者朋友,都會帶上食物給「老友記」,當中以軟腍飯菜為首選。

對「無牙」的無家者而言,進食吸收營養十分重要。她提到,不少無家者早習慣「無牙」,或「剩下幾隻牙」的進食方法,但為免鯁喉,會選擇無骨的餸菜細嚼慢嚥,「煮腍了的肉,難不倒他們。」經多年觀察及與無家者交流所得,她指,最適合的餸菜首推番茄煮蛋、梅菜扣肉及蒸肉餅。不過高手在民間,個別「老友記」早練就高超技巧,「即使沒牙齒,吃魚時亦懂去除魚骨,不會鯁喉。」

記者:關英傑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