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催谷生育率 僅經濟誘因恐不足夠 社會氛圍成考慮重點

2023-08-22 08:23

香港生育率屬全球低位。(資料圖片)
香港生育率屬全球低位。(資料圖片)

特首李家超前日出席《施政報告》首場地區諮詢會,期間至少5名市民向特首反映在香港生育成本太高,希望政府推出更多鼓勵生育政策,李家超明言會研究。

特首李家超表明會研究鼓勵生育政策。(資料圖片)
特首李家超表明會研究鼓勵生育政策。(資料圖片)

香港生育率低已非新鮮事,上周家計會公布的數字,顯示本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由5年前的1.3人跌至0.9,創歷史新低。這是現代已發展地區的通病,因普遍女性經濟能力和教育水平提高、結婚年齡推遲、養育孩子成本高。

港府一向政策方針是「提供支援,但不宜過分干預」,例如提供產假、侍產假、提高子女免稅額等。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指,政府研究鼓勵生育政策是好事,但若只從傳統的經濟誘因、託兒支援等方式思考,仍然搔不到癢處,鼓勵生育是整體的大政策,需全方位照顧家庭在生育時考慮到的問題,政府需對人口政策作一次大檢討。

剛為人母的民建聯議員林琳則指,透過體外人工受精(IVF)受孕開支約為20多萬,對很多香港家庭而言是頗大開支,而每名婦女身體狀況有異,實際費用可能更高。但她認為經濟不是最大考慮,政府亦不可能養人一輩子,整體社會氛圍也很重要。

她指人口問題是所有政策的基礎,促請政府跨局檢視現行與生育相關政策,包括醫療程序、教育、工時、福利等,營造有利生育及孩子成長的氛圍:「政府經常說『不想介入』生育,但鼓勵一些未決定或是本身有意欲的人,這不叫介入,是扶持。」

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認為,生育問題牽涉住屋、教育開支、社會氣氛等,並非簡單提高免稅額或津貼就可解決,認為政府要想方法令市民早點結婚和置業。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則指,接觸一些20、30多歲的青年朋友,「絕大部分講明唔生」,他們未必沒經濟能力,最大考慮是對社會前景欠信心,其一是教育制度下的競爭文化;其二是現代青年人重視社會公平、自由等價值,加上政治矛盾,亦讓青壯年人口移民離開,或對生兒育女有更多顧慮。

聶風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