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立冬】中醫提醒進補宜健脾潤燥養陰 早睡晚起保陽氣

2021-11-07 06:35

茨實。資料圖片
茨實。資料圖片

周日是二十四節氣立冬時節,醫管局介紹,市民應養腎防寒。中醫認為,立冬後人體隨自然界轉變而陽氣內潛,養生以補腎防寒,斂陰護陽為原則。立冬亦是補冬的好時機。進補時,應以而不散,熱而不燥為宜,建議食物包括茨實、淮山、黑豆、芝麻等。另外,市民應衣著得宜。立冬時節為秋轉向冬之際,日夜溫差大,且偶有季候風出現。外出時最好帶上一件外套,以應付忽冷忽熱的天氣。

醫管局又建議市民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冬天時最重要早睡晚起。早睡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晚起,即待日光出來才起身,借助陽光的溫煦有利人體陽氣升發,有利頭腦清醒,精神飽滿。

淮山。資料圖片
淮山。資料圖片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陳瑞芳亦曾作出解釋,即使已進入立冬節氣,考慮到嶺南向來多濕熱,嶺南人脾胃多虛,她建議這個時節的食療調補仍宜以健脾潤燥養陰為主。另外,早晚溫差大,體弱畏寒的人群除了要適當添衣物,晚上還可以適當泡腳,有條件的可用中藥材煮水沐足,以助改善血液循環,也有利於睡眠。

她指,廣東的氣溫還談不上寒冷,只是早晚溫差較大,不適宜開始大量進補、大補。有些民眾現在就盲目地將高麗參、鹿茸等大補的藥材拿出來吃是太早。她認為,在廣東冬季進補最好的時機應該是在冬至前後。這段時間,南方的氣溫也相對比較低、比較穩定了,人體也適應了逐漸變冷的自然界,再有針對性地進補更適合。

她提醒,在這個秋冬交替的時節,老人、特別是有慢性基礎病的患者,對自然界的變化適應比較慢,比較容易出現失眠或者感冒,甚至加重舊病,順應時節變化調節飲食起居以防病更重要。

她指廣東人向來比較濕熱,脾胃虛的人比較多。才剛立冬,如果想要補,建議還是以健脾胃為主。陳瑞芳說,需要進補甚至大補的人,更應該在天氣還未真正冷起來之前,先調理好脾胃,為進一步調補「打好底子」。

陳瑞芳介紹說,這個時節還是應適當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淮山。淮山是有健脾益氣、藥食兩用的食材,它的性味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對於熬夜多、覺得「燥火旺」的人群,她推薦可適當用花膠來燉湯滋陰潤燥,可試試花膠燉雞食療。

花膠湯。資料圖片
花膠湯。資料圖片

至於立冬的淵源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內地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第一個節氣。「立,建始也」,民間習慣上把這一天作為冬季之始。「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不僅代表冬季開始,還表示一年即將結束之時,萬物收藏,躲避寒冷,休養生息,為明春勃發做好儲備。

在中國古代,「立冬」還是重要節日。「天子出郊,行『迎冬』之禮,賜群臣冬衣、溫帽,矜恤孤寡。宋代以後,人們還要在『立冬』當日更換新衣,拜賀尊長並互相拜謁,稱『拜冬』。由於『立冬』屬秋冬之交,吃『交』子之時的餃子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習俗之一,並沿襲至今。」羅澍偉說。

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說,從「立冬」到「立春」,俗稱「冬仨月」,是一年裡最冷的時節。人體也要順應這種自然變化,飲食起居以「養藏」為主,可多食蛋白質、脂肪、維他命和礦物質豐富的食物,以抵御風寒。「立冬補冬,不補嘴空」,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針對自身體質選擇清補、溫補或小補,用以滋陰益氣,忌油膩厚味或盲目進補。「立冬」過後,日照繼續縮短,氣溫不斷下降,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平日宜多曬太陽,調整情緒,寬展心境。適時鍛煉可增強身體抵抗力,由於室內外溫差較大,要注意保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運動量過大。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