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實名查冊生效 地產界料蠱惑業主易「造市」
2021-11-07 04:30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傳媒過往依靠查冊以掌握物業成交的買家身分,惟公司註冊處及土地註冊處於本月一日起推行實名查冊,措施落實至今約一周,多家傳媒均不再以同樣方式搜集及寫出買家的身分。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向本報透露,過去因為有傳媒監察,物業投資者難以造市,現時傳媒不再如以往般於報道中透露買家身分,勢將為專業投資者帶來「造市」的空間,可以透過家族成員等方式進行「左手交右手」的買賣,從而影響整區的樓價。他建議市民現時購入物業時需更為謹慎,自行就同區其他物業成交查冊,盡可能將風險減少。
本港的傳媒過去報道物業成交的新聞,主要依靠查冊以掌握物業成交的買家身分,惟土地註冊處及公司註冊處早前公布,於本月一日起,查冊人必須提供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及身分證明文件。措施落實至今約一周,本報翻查香港多份報章,大多不再以同樣方式搜集及報道買家的身分,以免獨犯法例。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稱,過去因為有傳媒監察,物業投資者難以造市,惟現時傳媒不再如以往般於報道中透露買家身分,勢將為專業投資者帶來「造市」的空間,可以透過家族成員等方式進行「左手交右手」的買賣,從而影響整區的樓價。他舉例指,假設有投資者以五千萬元買入八間相連鋪,即平均每間鋪約六百多萬元,只要及後用一千五百萬元賣走其中一間鋪位,整批鋪位馬上升值。
李根興認為,有關措施對於擁大量入市經驗的專業投資者最為有利,因為投資者往往會就市場情況搜集大量資料,從而獲悉各個買賣的「背後操盤人」,惟散戶往往僅會為心儀單位查冊,致難以獲悉準確及全面的市場資訊,因此建議市民購入物業時需更為謹慎,除了自行查冊自己擬購單位,同時亦需就同區其他物業成交查冊,盡可能將風險減少。
資深投資者陳清白稱,料現時市場的透明度將會較以往更低,強調真實的成交過程只有買賣雙方才知道,故呼籲市民在接收到新高價等成交後不能盡信,以免影響入市決定。他舉例指,近期二手物業市況成交淡靜,若市場突然出現一間超高價成交,準買家入市時需要更為審慎。土地註冊處回覆本報查詢時指,有關物業市況的假設性問題,處方不予置評。
對於新聞工作者查冊並將獲得資訊後於新聞內刊登,土地註冊處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土地註冊處備存和供公眾人士查閱土地記錄,旨在防止秘密及有欺詐成分的物業轉易,以及為公眾人士提供容易追溯和確定土地業權的方法,查冊人士(包括記者)須因應其就有關個案查冊的背景,自行考慮該次查冊的目的及用途是否符合上述的宗旨。土地記錄內載有個人資料,須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486章)所規限。上述行政措施並無改變現行公眾人士(包括傳媒)根據條例查閱土地記錄的權限及可查閱的資料。記者須一如既往自行確保在報道中使用從查冊中獲取的土地記錄符合《私隱條例》。如有疑問,可諮詢獨立法律意見。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