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逾兩成人疫情後大便次數減少 專家籲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2021-07-06 17:11
疫情令在職人士的生活習慣都有所改變,當中包括排便習慣,誘發便秘問題。有調查顯示,疫情爆發後,逾兩成人減少排便次數;逾半受訪者表示每次排便時間延長。專家指出,若長期忽視便秘問題,或導致併發症如大便嵌塞、痔瘡、肛裂和直腸脫垂;女性的便秘問題往往比男士嚴重,本港現有約194萬位在職女性,故其便秘問題不容小覷。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及香港腸胃動力學會委託香港醫護市場調查及策劃於2021年5月在81間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有22.1%受訪者表示新冠肺炎爆發後,大便次數減少。當中52.5%人一星期少了3次以上;30.9%人上廁所大便平均所需的時間較疫情前長,當中55.4%比疫情前長了5至10分鐘。調查亦發現有12.2%受訪者有便秘徵狀,當中有孩子的受訪者比率較沒有小孩為高,分別為14.7%及10.6%。
生活習慣方面,61.9%受訪在職女性每星期工作46小時或以上。對比疫情前的生活狀況,有約65.2%的受訪者不同意「工作時間縮短」、85.1%認為壓力增加、82.3%認為運動時間減少。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顧問腸胃科專科醫生周泰年解釋,正常排便次數介乎於一日3次至一星期3次,而每次的時間在5分鐘以內。成年人便秘大多數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忽視壓力。缺乏運動、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香港醫護市場調查及策劃董事黃夢璇指,疫情下在職女士因壓力增加惟工時未有縮短,導致排便習慣受到影響。而有便秘的女性中,有小孩的比例比沒有小孩的多。調查反映雙職女士的便秘問題更嚴重,必須正視。
香港腸胃動力學會榮譽秘書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施蘊知解釋女士比男士更容易有便秘問題,因為女性荷爾蒙較男性荷爾蒙更為容易影響腸臟蠕動。施醫生建議女士們設立飲水和去廁所的時間,或把工作分階段,每完成一個階段就要飲水,並避免長時間坐着,定時走動。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會長汪國成教授指現時不少在職女士都在家工作,因而減少走動。而部分人則面臨減薪、工作增加、因停課而需陪伴子女視像學習等壓力,導致較易出現便秘問題。汪教授希望大眾能夠體諒,並鼓勵在家或彈性時間工作。亦叮囑在職女士需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持腸道健康。
疫情下健腸7招: 1. 將工作分為多個階段,每完成一個階段就要飲水時間 2. 設立去廁所時間 (2-3小時去一次廁所) 3. 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如燕麥和乾豆 4. 每天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和肌肉鍛鍊 5. 排便時使用腳踏,以輕微抬高雙腿 6. 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清水,幫助排出腸內糞便 7. 切勿強忍便意 |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