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屍了》 導演最難拍大屠殺場口 男角Dave拍完戲患創傷後壓力症
2021-04-23 10:00
由荷里活「恐怖片工廠」Blumhouse炮製的《是夜屍了》(The Vigil)將於4月29日在香港上映,故事圍繞猶太人的守靈習俗,憑着獨特的文化背景,為毛骨悚然的故事帶來新鮮感,獲國際媒體一致好評。為了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電影,我們帶來導演Keith Thomas及男主角Dave Davis的訪問。
Q:拍攝過程是怎樣?有特別難處理的場口嗎?
Keith:我認為Dave的演出非常出色,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拍攝過程順利,甚至沒有場景被剪走,所有片段都有用在電影當中。創作階段的挑戰反而更大,譬如開場有幕大屠殺場口,我當初第一個想法是沒可能拍得出來,因為電影拍出來一定會比真實事件顯得廉價。令我絞盡腦汁。我們無法拍到集中營,卻要在視覺和聽覺上營造真實感。很多時當我們遭遇重大事件時,當下未必能清楚了解,過後所有創傷則會在記憶中浮現。我認為這些創傷扭曲變形了。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是如何透過這種心情來展現大屠殺的慘痛歷史。
Dave:這是我自《哈姆雷特》以來最困難的演出,不僅要應付多種語言,還要面對製作獨立電影的困難,以及在紐約嚴冬拍攝所帶來的挑戰,幸好過程充滿樂趣和美好回憶,因此很難說哪些場口是最困難。對我來說,最難的可能是拍攝完畢後如何走出角色吧。經歷一個半月的拍攝,故事和角色都紮根在我心中。花了多大努力投入,就要花多大力氣擺脫。拍攝後,我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只能在首次觀影前才搞得清楚自己是否恢復過來。這就是人處理創傷的經過,當我回看電影時,創傷伴隨各種回憶和情感洶湧而來。
Q:拍攝電影的過程對你們有甚麼影響?
Keith:有幾個方面。首先,這次體驗難能可貴,自己的創作躍上銀幕,栩栩如生,令人鼓舞,亦展示了團體合作的成果。另外,過程中並非只有我在工作,而是集合了許多抱有相同熱情的人一起工作,讓我意識到這件事可以繼續擴展和成長,這也是寶貴的一課。最後,我認為當你想實現某些東西,或是看到它的潛力時,如果你願意坦誠與人合作,事情就能昇華至更高層次。
Dave:拍完電影後,我有全新體會。我了解到角色的經歷和掙扎,以及猶太民族所經歷的痛苦,也結識了許多優秀的人,他們每天都以自己的方式與家人連繫,讓我對自己的信仰和對猶太社群有新體會。我從主角雅科夫(Yakov)的性格中學到勇氣,對我有很大幫助。
導演Keith個人訪問
Q:《是夜屍了》的靈感來源?
A:靈感來自兩方面:第一,我是狂熱的恐怖片迷,第一次執導的電影,所以想拍攝題材與自己喜好有關,而且有新鮮感的題材。第二是市面還未有過真正的猶太恐怖片,那我就以猶太教以及看守屍體的守靈人作主題。劇本就要建基於猶太文化,以及強調角色的心理狀態。我在猶太文化中成長,對神話和神學有莫大興趣。守靈人這個概念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開始寫劇本時,發現沒人拍過守靈人,但明明這個設定很適合用來拍恐怖片。因此,我投入所有學過的知識,使故事盡可能貼近真實,同時保留恐怖氣氛。
Q:你從哪裡汲取電影中恐怖場景的靈感?
A:我個人認為最可怕的場景來自噩夢。電影有一幕是雅科夫與他的精神科醫生通電話,其靈感來自我高中時的噩夢:那時我與虛構的女友講電話,盡訴心中情,但電話另一端的人回應時,彷彿就是我在說的人,還知道我的名字,我卻突然意識到自己打錯電話,驚醒後真的毛骨悚然,那感覺纏擾了我20年!
Q:聽說你將會改編拍攝史提芬京的作品?
A:沒錯,這次也是與Blumhouse合作,原著是史提芬京的小說《Firestarter》,1984年曾改編作電影《兇火》,今次將是全新改編。這是我最愛的史提芬京小說之一,我亦很喜歡80年代改編的電影版,覺得今次可以注入更多新元素,希望今年內可以開拍。劇本由Scott Teems負責,融合了大家期待的驚慄元素,人頭着火、臉孔融化,以及在壓力和恐怖中掙扎求存的父女角色。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