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港大研究:22%人患疑似抑鬱症或PTSD 患病率與恐襲地區相似
2020-01-10 07:32
於醫學期刊《刺針》發表的一項為期10年的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在香港發生的持續社會動盪可能影響當地成年人口的精神健康,並且可能令精神及社會心理支援服務的需求出現大幅度上升。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在過去10年利用大型的、以人口為基礎的「愛+人」隊列研究,合共收集連續9次的縱向數據,在社會動盪發生之前、期間和之後評估市民所承受的精神健康負擔。研究人員把兩次(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針對逾18,000名隨機抽樣的香港市民進行的基線調查,與另外兩個階段的數據作比較。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問卷評估疑似抑鬱症和懷疑創傷後壓力症(suspected PTSD),其中包括曾經直接暴露於創傷性事件,如目擊發放催淚彈或目擊肢體暴力情況等的患病率、以及出現抑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症狀的人數比例的變化。研究亦探討與社會動盪有關的風險因素,並就潛在的醫療需求作出評估。
結果顯示,於去年香港出現持續的社會動盪期間,接受調查的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當中,每5名就有一名 (22%)患有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suspected PTSD)。研究人員指出,其精神病症的患病率與經歷大型災難、武裝衝突或恐怖襲擊的地區相類似。研究估計,去年有多達約11%的成年人口患有疑似抑鬱症,而2009年至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前的基線水平為約2%,2017年為6.5%。與10年前相比,現時患有疑似抑鬱症的成年人口,相當於增加59萬人,估計當中有30萬人的增幅,可能與去年的社會動盪有關。另外,於2015年11月(即「佔領中環運動」發生後一年),大約有2%的成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症狀。這人數比例於2019年9月至11月的調查中,上升至近32%,相當於增加190萬名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的成人。
研究人員估計,在去年社會動盪期間,懷疑創傷後壓力症的患病率大約是13%,即相當於約81萬名成人有懷疑創傷後壓力症。另外,研究亦顯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兩小時或以上來關注社會政治新聞和事件的成人,可能有較高風險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不過,家庭的支持或可緩衝壓力對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或能有效地減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估計,在去年出現社會動盪期間,會額外有14萬名成人需要尋求支援抑鬱症的門診服務,以及大約36萬名成人會尋求與創傷後壓力症相關的支援。研究人員指,是次研究的發現只提供觀察性關聯而非因果關係,並指出是項研究有數個局限,包括可能低估香港人口實際上承受的精神健康負擔,因有關的研究未有調查在參與活動人士中佔相當比重的18歲以下年輕人,亦未有特意過度抽樣警員去評估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他們亦指出,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可能僅反映對異常事件出現的精神困擾而並非確實的精神疾病。
共同領導此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梁卓偉指,香港顯然缺乏足夠資源去面對額外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他又指,香港的人均精神科醫生比例只有英國的大約一半,而此前公營醫療門診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最長達64周,並指有需要增加精神健康及社會支援服務的供應,讓有需要的病人可以獲得高質素的服務。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