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港府兩種防疫策略「不上不下」

2021-08-18 07:12

即使港府願意取「國際關」而將「內地關」暫時放在一邊,香港本土的疫情考慮又難以承受開放「國際關」的風險。資料圖片
即使港府願意取「國際關」而將「內地關」暫時放在一邊,香港本土的疫情考慮又難以承受開放「國際關」的風險。資料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在兩周前的八月二日,才宣布更改防疫政策,其中一項措施,是容許中風險地區的人士來港,若已打針並驗出抗體,就可以將檢疫時間由十四日減至七日。可是,這個措施推行了不足兩個星期,就因為一宗曾驗出抗體並獲准檢疫七天,其後卻染疫並走出社區的外傭個案,昨天又決定取消這個驗抗體可檢疫七天的措施。

政府八月初推出放寬防疫措施後,坊間的抗疫專家,以及部分商界人士就有所質疑。抗疫專家已提出檢疫七天是大漏洞,而商界人士包括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及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則批評此舉會影響香港與內地的通關,但港府則似乎仍然要「博一鋪」。現在因為一宗個案又決定放棄七日檢疫措施,未免顯得港府的防疫策略有點「左搖右擺」。

官府中人則解釋,驗抗體減檢疫期的建議,本就源自於防疫專家;但科學委員會前天開會後又認為,即使有抗體亦不能保證不會受感染,建議取消七日檢疫安排,政府不可能不聽取專家的意見。官府中人又指出,專家在六月建議以驗抗體標準減少檢疫期之時,Delta並未像現時一樣肆虐,但現在愈來愈多打針後中招的個案出現,港府亦要因時制宜作出改變。

不過,港府這種「因時制宜」,亦反映政府在防疫策略上對於開放「國際關」與「大陸關」的舉棋不定。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體,長期「閉關自守」對於與其他地區建立經濟聯繫,不免有損害。港府八月初更改防疫策略,容許有抗體人士檢疫期減至七日,明顯是要放寬國際間的往還,加強香港與國際間的經濟聯繫;可是,正如林健鋒和田北辰等人的說法,此舉必然會減慢香港與內地的通關步伐。林健鋒就認為,以香港現時的經濟定位,港府應該將與內地通關置於首位,為了與內地通關,其他旅遊氣泡、與國際通關的措施,都應暫時放在一邊。

可是,港府內部卻有意見認為,與內地通關的主動權並不在港府手上,與其等待內地「放行」,不如爭取主動,先與國際通關。事實上,歐美等國家的商界,就一直埋怨香港的防疫政策過於嚴苛,希望可以放寬。可是,即使港府願意取「國際關」而將「內地關」暫時放在一邊,香港本土的疫情考慮又難以承受開放「國際關」的風險。由於香港的疫苗接種率現在只有五成,而長者接種率就更低,一旦開放「國際關」,必然增加輸入病毒的風險,而香港現時的疫苗接種率,根本無法擋得住病毒擴散造成的人命傷亡和醫療系統崩潰。正因如此,港府唯有放棄七日檢疫期,更將包括美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列為高風險地區,變相令香港對外交往安排「倒退」。

要改變這種尷尬處境,港府一是要大幅增加疫苗接種率,尤其是長者接種率,令香港可以承受開通「國際關」的衞生風險;另一個做法,是放棄「國際關」嚴防輸入,令內地放心與香港通關。可是,港府現時在這兩種策略之間卻是「不上不下」,既無力大幅提升疫苗接種率,又不願意跟隨內地的防疫策略,最終只會「玩死自己」。

杜良謀
大棋盤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