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日本率先確認,中國是科學之冠

2022-08-12 10:00

中國科學論文在數量和質量上均達到世界頂尖水平。要在科學技術上做到真正的世界第一,能否持續排在第一位、不斷創造出被國際認可的成績將是關鍵。——《日經新聞》

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英國調查公司 Clarivate的數據,按2018至2020年的平均數,分析主要國家科學論文表現,中國在三大代表性指標都位居世界之首。

中國出版科學論文總數逾40.7萬,比美國的29.3萬高出10萬篇以上。《日經》稱︰研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愈被評價為質量高。

其中,被研究人員引用次數進入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首次超過美國,中國的篇數為4744篇,美國4330篇。英國位居第三。與此同時,被引用次數進入前10%的「受關注論文」中國亦同時稱冠,中國贏了一場漂亮包攬三冠的科學競賽。

日本很早就看好中國的,2018年中日邦交45周年紀念會,原文部大臣有馬朗人在致辭中指出:「現在中國的科學論文數僅次於美國,在世界上排第二位,而日本的地位卻在不斷下降。日本曾在1998年一躍成為第二位,現在已經被中國超過。」不過,當時西方專家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的「人海戰術」,人多自然論文多,可是最高端論文還輪不到中國。最令人「嘔血」的國內的所謂公知也附和這看法。大家把科學表現的關注點落在日本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表現。

湯川秀樹1949年為日本首奪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日本在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物理、化學、醫學)開始起飛,50年間再奪得5個獎,達到10年一獎,然後,日本的諾獎表現起飛,從2000年白川英樹奪得諾貝爾化學獎為開端,日本迎來了「諾獎熱潮」,創下連續19年不間斷年奪一諾獎紀錄。

不過,日本的高人比中國的公知清醒得多。2016年大隅良典奪得是屆諾貝爾醫學獎時指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日本維持諾貝爾獎『量産』的可能性很高,但之後情況如何卻有所難料。在科研活動指標的科學論文數排行榜上,日本2000年代初是僅次於美國的第2位,2011年至2013年平均倒退到第5位。而中國則從第6位上升到第2位。」

順帶一提,日本在退步中,《日經》稱︰日本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上,未能遏制國際地位的下降。「從全部3項指標來看,今次排名均低於上年調查。論文總數排在第5位,「頂尖論文」篇數居第10位,排名比上年調查下降一位,均被印度超過。「受關注論文」下滑至第12位,被西班牙和韓國超過。

我們的焦點不是跟日本比較,而是看更遠的一個趨勢現象。日本科學歷史家湯淺光朝統計自1501年到1950年的科學成果,於1962年提出「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律」︰當一個國家的重大科學成就,包括科學人才、研究成果數量,佔世界科學成就四分之一以上,便會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歷年曾經有過5次中心轉移(意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40-1920年、美國1920-至今)。

再看看以下數字︰截至2020年底,中國科技人力資源逾11234萬人,科技人力資源規模世界第一。此外︰2021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當前6G通訊技術領域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8萬項,中國專利申請佔比35%(逾1.3萬項),位居全球首位。」中國AI同具研發優勢︰「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接近39萬項,中國佔全球總量的 75%,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 8.2 倍。」

根據以上資料,中國大概在2020年,已符合「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律」,繼美國之後,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我的問題只有一個︰幾時有關當局整理好數字資料,正式向學生教育︰中國已是世界科學中心,我們需要繼續堅持奮進!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