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觀察|「黛玉體」風靡網絡

2022-05-07 10:00

疫情下電商平台發貨慢,有網友留言:「我知我配不上發貨,大家都發貨了,不像我,連催的時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個熱場笑料,竟不如戲子,現實生活不順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網上我也知是我配不上了。」是不是感覺腔調怪怪的?

類似的網絡語言還有「橫豎就拿那麼一點工資,還要二十四小時使喚人了」;「這聊天秒回是單給我一個人兒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纏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如同曾引起廣泛關注的「知音體」、「甄嬛體」,這種「林黛玉體」近來風靡互聯網。有網友將其歸納集合為「林妹妹發瘋文學」,好似文學寶典一樣不逕而走。

《紅樓夢》經典形象林黛玉穿越幾百年,參與到當下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眼見「林妹妹」怪話連篇,有人質疑,「為甚麼要把你們發的瘋安在林黛玉身上」;有人反感,「能不能不用發瘋這個詞,令人不適」;也有人歡樂,「果然讓人發瘋笑死了」。

對於這一網絡文化現象,網友點評道,林黛玉式的「發瘋」行為,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瘋」,而是一種「調侃式」的自我情緒表達,多了點陰陽怪氣、委屈巴巴的調調。

在專家眼中,說「發瘋」稍顯誇張。《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表示:「林黛玉發瘋文學?別把文學庸俗化!」不過他也認為,不管是甚麼體,都是一種積極的話語方式,不必有甚麼苛責。

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審陶瑋則認為,近來黛玉體、黛玉發瘋體的流行,都反映了當下人們對林黛玉自我、直爽、語言鋒利等個性的模仿和發揮,以爽快尖利的表達方式去吐槽或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種種感受,帶來暢快的同時,也引發很多思考。中國紅樓夢學會副秘書長任曉輝總結道,黛玉體的出現和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係,「現在有的地方處於新冠疫情封控階段、管理管控階段,居家的網友多了,大家需要找些樂子,來添些生活樂趣」。

張言天

 

駐京觀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