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為何中央社報道「港人移民台灣難」?

2022-04-22 07:45

昨日(4月20日)台灣中央社的報道被香港媒體廣泛引用,中央社推出「洋紫荊如何在台生根」專題,採訪了不同社群港人在定居台灣時面臨的各種困難,並指出港人目前在申請「居留」轉「定居」過程中,面臨的制度性問題。

內容講到,在反修例風波之後,大量的港人選擇移民台灣。第一段就講明,在現有當地法規的限制下,包括流亡抗爭者在內的不同群體港人,都在來台定居遇上重重關卡。

報道說,根據台灣「移民署」的統計,2020年獲得在台居留許可的港人有1萬813人,將近是2019年5,858人的2倍。2021年申請居留的人數更上升到1萬1,173人。在獲定居許可方面,2020年有1,576人,2021年則有1,685人。

仔細看這數據,2020年有超過1萬港人申請居留,但實際上可以獲得定居的只有1,576人,僅一成多一些。從這個數字都可以看到,想去台灣逗留就容易,但想獲得定居許可,就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報道指,曾經參與政治活動的港人,台灣政府就自2020年6月援引「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18條等條文,以「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協助他們。而根據統計,此專案援助超過130名港人。

報道指出,香港人在台灣的狀態分為三種。第一是持旅遊、商務簽證赴台,屬於「停留」,第二種是「居留」,即以就學、就業或投資移民等管道,在台較長時間停留。第三種「定居」,就是取得身分證,具有台灣的戶籍。在港人方面,目前台灣政府仍將他們導入第二種即一般的就學、就業途徑在台灣居留。報道就提醒,值得注意的是,依照現行法規,就業者沒有申請定居的資格。

報道引述一名年齡稍長的港人阿K(化名),他被迫重回校園,還要先經歷4年讀大學加上5年就業的漫長等待,以及突破在最後一年每月收入達基本工資2倍的重重難關。報道另外亦引述化名Antonio和Lemon兩位在台就業的港人,則只能在存夠學費後,走上至少9年以上的就學定居之路。

至於無參與政治活動的港人,目前多以3種途徑在台居留。持就業金卡的港人雖然可在台居留,但依舊面臨和一般就業港人相同的問題,就是無法申請定居的困局。投資移民和專業移民是較常見的移民途徑,多數港人以這兩種方式在台居留。

不過,台灣政府在2020年修訂了「港澳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針對包括原出生於大陸、曾任職於大陸黨政軍相關職務等「涉陸因素」,加強了「國安」審查。投資移民John(化名)的定居申請就被當局否決了,他收到的通知書上直接寫著他「原為大陸地區居民」。著名填詞人潘源良的一名剪接師友人,則因多年前曾任職被認為是有大陸投資機構的亞洲電視,而遲遲無法通過審查。

投資移民May(化名)無休止的等待,已在台花費大量積蓄和時間開始感到不安,準備「二次移民」,由台灣轉移到英國。

看完這篇文章,引起我留意的是,這不是一般台灣的民間新聞機構的報道,而是來自中央社,全名中央通訊社,目前是由台灣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簡單講就是台灣官方媒體,類同大陸的新華社、人民日報,美國的美國之音,用政府錢營運的,相當官方。

報道標題上,用到「港人移民難」、「港人在台定居路困難重重」等字眼,很容易令想移民台灣的港人看到後卻步。

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到2020年台灣大選之前,台灣的政客高調支持香港抗爭運動,講到好漂亮的「與港人在一起」。現實上,選舉之後,抗爭者去台灣敲門想「在一起」的時候,當局設立了重重關卡。

2020年, 5名乘小艇偷渡到台灣的港人被扣押,事件引發了一場風波,後來台當局就由扣留改為軟禁。202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5人前往台灣,再經美國方面安排赴美申請政治庇護,可見台當局沒有意願收留偷渡者。

當日在港搞暴力示威者,信了台灣政客的「站在一起」,今天是否已成為一隻棄子呢?

李彤

全文刊《頭條日報》專欄「巴士的點評」

編者按:盧永雄先生因個人事務,請假個多月,期間由《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撰寫《巴士的點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