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igh Tea|點解要「勤勞」?

2021-12-02 08:45

「勤勞」可以是負面的詞彙嗎?「勤勞」難道不是我們一向信奉的做人美德?教育局在周二公佈了供中小學採用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加入了「勤勞」作為新增第十個首要價值觀。「勤勞」原本應是每一個人理所當然要有的價值觀,但現在要加入課程內,竟然有人問為何要新增「勤勞」,而非鼓勵學生放鬆,奇怪嗎?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解釋要加入「勤勞」的價值觀,因為「少壯努力,長大收成,而勤力就是基礎」,這是一個顯淺的道理,但今時今日,卻有人覺得「勤勞」並不是必需的。

近年來,有年輕人去求職,講明要薪不要辛,人工要高,但工作不要太辛苦,有人更要求每周上班三天,因為不要太辛勞,要有時間輕輕鬆鬆地生活,要有自己的時間,不要有生活壓力,影響生活質素。有這種想法的人,當然有家中食飽無憂米的中上層家庭人士,但基層家庭亦不乏只想要生活輕輕鬆鬆的職場人士,他們抱持的態度是賺夠今日需要的生活費便可以了,為何要辛辛苦苦向上爬?

曾幾何時,辛辛苦苦向上游是香港年輕人從求學時已經有的座右銘。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起飛,香港社會絕對不是如今天般富裕,社會結構是基層家庭居多,大家都希望勤力工作,讓自己、讓下一代生活得好一點。那時代,一星期工作六天、甚至七天,以至每天還會加班、加時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勤勞就是每一個人生活的一部份,有工做的人勤力工作,有書讀的人努力向學,以求讓知識改變命運,讓自己的家庭可以生活得更好。勤勞的觀念幾乎是求生技能,不需要在學校有課程讓學生學習。

今天有家長以為愛孩子,就是要確保他們生活沒有壓力,有人覺得要求年輕人要勤勞,就是一個壓力的來源,這些家長可曾想到其實不能面對壓力的孩子,怎可能有推動力去做事?難道人人靠父蔭、靠母蔭去度過一生?坐食山崩是甚麼意思,不願勤勞的人聽得明嗎?

香港社會能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騰飛,就是我們的勞動人口中有很大比例願意辛勤工作爭取回報的打工仔,我們當時才會有急劇增長的中產階層。若我們不讓勤勞的美德承傳至下一代,香港整體失去了人人打拼的動力,香港經濟會是最大受害者。我們鄰近城市有大量願意辛勤工作的勞動人口,這種對比只反映了一個情況,香港在未來只會在城市競爭中落敗,我們曾經擁有的優勢,亦會一一褪色!

黃麗君

原文刊於《頭條日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