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日本科學精神對我們的啟發

2021-10-06 22:20

自2000年至2021年,已有20位日本或日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美籍日裔科學家真鍋淑郎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得到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去年日本或日本籍科學家落空了諾獎,對上一屆吉野彰奪得2019年度的化學獎,保持日本19年不間斷每年獲一獎的紀錄。,當時中國受到很大震撼,不少人在評論中國科學不行,沿於教育與文化落後使然。今年有關的評論在內地少了很多,事關國家擺明態度加強基礎科學研發,並對教育政策進行調整,管控只求考試升名校的過度課外補習之風,旨在釋放年輕一代的科學精神。

先說真鍋淑郎的故事︰他是日本成長的科學家,東京大學理學部地球物理學科畢業,在本校攻讀數物系研究科,1958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赴美並取得美國國籍。他在美國利用高速電腦於1960年代後半期取得了成果,發表大氣與氣溫關係的研究成果,他專注研究60年而不言累,結果憑建立「氣候模型」獲得諾獎。

真鍋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訪問時說︰「在東京大學地球物理教室時,已製作出有助發展天氣預報的氣候模型,起初是基於好奇心從事研究。」他表示,「並無真正辛苦」,對氣候研究者信念是「對不論什麼事都抱持好奇心至關重要」。

一個科學家的成長是好奇心,而不是「什麼都懂」(考試有答案)的「優異成績」學生。《日經新聞》資深記者吉川和輝回憶,研究氣候變化的先驅人物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布洛克(Wallace Broecker)表示︰「(真鍋)對研究的熱情令人難以置信。簡直就像從身體裡發出火焰」。科學家除了有好奇心,還要內心一團火的熱情,兩者是相關的︰如果從小不問因由細節去強迫學生應試,他的好奇心和興趣必然耗盡,結果很難保持對事物的熱情。

幾位獲取諾獎的日本人科學家都曾表達自由學習的重要性。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他說︰「小時候接觸大自然,激發原始和天真的探究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新一代科學巨匠的路。」中村修二(美國籍)(2014年,物理)直斥亞洲的「虎媽教育」,破壞孩子創意及獨立思考。小柴昌俊(2002年,物理)倡議孩子要有遊戲的歡樂時光,也要從小熱愛閱讀。

要培養出更多的諾獎科學家,離不開國家的資源投入。2001年,日本啟動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提出在未來50年內培養出30個諾獎得主的目標。期間,日本提高科研投入,有關經費佔GDP 逾3%。日本最新一期的「科學及技術基本計劃」科研經費增至GDP的4%。

我們的科研情況如何?一句話︰急起直追。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佈《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國家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超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2%,創歷史新高。中國研發經費總量目前是世界第二,不過,佔GDP的比逹率還是低於日本,只有2.4%。但是趨勢是樂觀的,2000年時,中國研發經費投入是1.0%;到2013年,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可見近年增長勢頭很好。

我們還沒有提出規劃未來要培養幾多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畢竟日本的基礎科學比我們早起步至少50年,不過,可以肯定的說,當中國步入小康社會之後,我們更有實力追尋夢想。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