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山海情

2021-02-17 06:40

香港人不了解國家,對內地的感覺由自大,到自卑,再到自我保護。一切都源於對國家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不明白要發展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到底有多難,不懂得代入國家的處境。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套內地劇《山海情》,令人頗有感觸。故事講一九九一年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大山上有一個湧泉村,是中國貧困村落的典型。村民幾千年都在山上生活,異常貧困。

國家出台扶貧政策,在山下銀川附近重劃了一大片土地,把村民從山上搬到山下開放區,叫金灘村,逐步通電通水,發展農業,村民又可以到附近城鎮打工。但湧泉村的村民窮慣了,多數人不肯搬到山下,之前搬到山下的七戶村民,又偷偷跑回山上,負責的開發區官員張主任追他們追到山上去,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劇中人物滿面黃土,拍得相當真實。人民面貌像真度也很高,不是人人都像雷鋒一樣的「標兵」,反而初時大多數人都是「逃兵」。引用張主任的講法是「貧窮會令人愈來愈懶,愈懶令人愈貧窮。」

村民窮到一個地步是一屋三兄弟,卻只有一條褲子,只能一人可以外出,其餘兩人只能留在屋內。也會把政府發來讓村民養殖賣雞蛋的扶貧雞,捉來吃掉。當時的窮人,就是窮到這種地步。

劇集反映的現實是生活充滿挫折,村民即使搬到了山下,遇到一場風沙暴,亦會刮得人仰馬翻,生活艱苦不堪。政府原本規定一條村要有八十戶才通電,但即使破例降低標準至六十戶,湊來湊去,還只有五十九戶,幾經波折也未能通電,令主角年輕幹部馬得福,亦被生活折磨得極其沮喪。

看過《山海情》這套劇集,對中國這幾十年如何走過來,會增加幾分了解。聞說內地九十後、千禧後的一代,看後十分感動。看劇看到挫折處,想捐錢扶助劇中人。

我們分析政治,通常會從領袖、組織以及群眾三個層次去分析。湧泉村這個故事,就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一、群眾。農村群眾雖然善良淳樸,但當年教育不高素質低下。雖然很多人不怕捱苦,但捱了一段時間就想放棄。不過說到底中國人並不懶惰,也肯努力求生,就如湧泉村的小朋友,十多歲就想偷走到外地打工,追尋更美好的生活。勤勞拼搏,似乎隱藏在中國人的DNA裏面。劇中搞科技種蘑菇的情節,敢創敢試會有成績,但挫折天天出現,只有不畏艱難,總有解決方法,在在顯示中國人的拼勁。

二、組織。中國共產黨深入基層的組織,在關鍵的時候會發揮作用。例如負責的官員張主任,在湧泉村游說村民搬去新開發區,搬到新區又逃回湧泉村的人,大力控訴新區的生活環境很差,蚊子有拳頭那麼大。但湧泉村有一個老人家,他是該村的前支部書記,就站出來說話:「有出路為甚麼要當逃兵?有奔頭就不算苦,就算再窮,也不能把骨頭窮沒了。」就是這個老人家的說話,扭轉了局面,令更多人願意搬到新開發區。

中共無遠弗屆的基層黨組織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三、領導。《山海情》是一套獻禮劇,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劇中的情節,反映了共產黨的韌性。一個國家的關鍵是強而有力的領導。西方國家的領導都是人精,不能夠說他們不強悍,但他們把九成,甚至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吸引民眾、撈取選票之上,愈來愈少把心思花在發展國家的大事上。

中國是一個專制體制,特色是領導人集中力量辦大事,他們雖然也考慮民意,但不需要為選票奔波,以科學方式決策,先規劃好目標,然後定出指標,之後按計劃達成。扶貧就是其中的一個指標,過去五年,中國政府要把最後三千萬的貧窮人口脫貧。當定出了硬指標,死拉蠻幹也要達成,最後目標就能達成了。

中國的領導也有很多聰明的政策,例如「對口扶貧」,用較富裕的東部地區扶助較落後苦西部地區。劇中故事就是由福建扶助寧夏的脫貧項目。

《山海情》以人情出發,說中國故事。中國的故事不是富豪到名店搶LV,而是由窮困的農村開始,一步一腳印邁向小康,從苦難中走出來。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