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中國科技姓「資」還是姓「社」

2021-01-06 18:44

BBC中文網昨日標題《拼多多年輕員工「996」加班後猝死 官方賬號「冷血」回復引發眾怒》,故事一目了然。事緣一名拼多多年輕女員工加班回家途中猝死,事件再次引發內地於中國科企普遍存在的「996」工作制度(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的抨擊,不過,拼多多官方賬號回應︰「你們看看底層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言論掀起了風波。

不要忘記,中國是社會主義,儘管經濟受惠於科技實力的提升,互聯網產業貢獻不少,不過,科技經過成熟發展,與資本的關係更密切時,為中國帶來問題,我們要從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觀點談起。

馬克思提及資本主義最大的問題,是資本家純粹從逐利的角度出發。資本家提升科技不是替社會創造新價值,而是為了競爭以及減低勞動成本。工人既沒有因為扶助企業成長而取得工資以外的合理利潤分成,在生產技術提高、創新商業模式經營下,工人反成被淘汰被裁撤的對象。在「人浮於事」的情況下,失去工作的人會壓低工資求職,仍在崗位的工人將被要求更多額外加班,以達到生產價值高於工資水平,如是種種,工人所創造所謂「剩餘價值」的東西,盡歸資本家手中。

進一步演繹下去,資本家擁有更大資本,將擴大經營,把周邊外圍的業務都併購過來,這種無序的資本擴張,最終形成少數大企業壟斷了市場。另一邊廂,工人不因科技進步而獲得額外價值,生活水平還可能更差。兩年前內地爆發「996」爭議,曝露程序員生產力被科企用盡,還要接受35歲便被淘汰的人事政策,中國出現資本惡性循環的啟端。

拼多多擁有市場和技術,以及創新模式(社交電商),拼多多的活躍用戶直追龍頭阿里巴巴,是中國成功的代表。不過,拼多多把工人的苦況引伸到「這是資本還是社會的問題」鬧出了真正的大問題,因為牽涉了中國改革開放未解的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

由於社會主義中國搞市場經濟,前無借鑒,後無經驗,只有「摸著石頭過河」,1992年,鄧小平南巡深圳,就是要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找出一種可以共行的體制方案,不再以姓「社」姓「資」而論之。鄧小平也許想不到,中國的科技經濟發展出奇地神速,5年前,黃崢以Google中國高管身份下海創辦拼多多,目前身家已高達631億美元,超過馬雲和馬化騰,僅次於農夫山泉鐘睒睒(778億美元)。國內大資本家的成長很快,他們可能主導中國未來發展路線,這是重點。

資本家認為現實從來不變,工人只能更努力為生活拚搏,人的價值要被資本價值沖淡——資本是資本家的,社會問題是社會的——拼多多的回應正透露出這個想法。如果中國沿此途走下去,便會重複西方體制的問題︰貧富懸殊、社會失衡。

拼多多很快把回應的文刪去,聲明這不代表公司。風波可望平息,不過,討論還須繼續,如何優化中國的社會主義自由市場體制,讓經濟社會健全發展,是我們當前的大課題。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