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宣揚保育海洋訊息 瘋狂「海人」製鯨豚圖鑑

2021-01-08 06:50

「香港不止有中華白海豚,還有很多海洋生物亟待關注!」自言為海瘋狂、暱稱「海人」的王樂怡,曾在海洋公園任職海洋生物訓練員,與一群可愛的海洋動物快樂相處多年,其後前往台灣深造海洋生態知識,並創立手工藝術品牌,以海洋動物等外形製作手雕印章,返港後持續舉辦不同展覽,致力宣揚保育海洋訊息,期望香港人攜手減少污染,讓海洋「旅客」和「新移民」蜂擁來港。

記者:林家希

踏入手作品牌「海印」的工作室,只見左上臂刺上座頭鯨紋身的年輕女子正專注雕刻,她從櫃桶翻出一幅畫了松果的草圖,覆蓋上橡皮擦,再以硬幣輕刮複印圖案,其後手執雕刻刀,將多餘部分逐一清除,印章漸見雛形。精采示範後,洋名Emma、三十一歲的王樂怡笑稱,平日通常以海洋生物外形製作印章,隨即如數家珍地介紹現場不同圖章上刻劃的海洋生物,並細訴牠們的故事,以及因人類而面臨的危機。

與海結緣 學拯溺曾訓練海獅

提及與海洋動物結緣的故事,Emma表示自幼喜歡游泳,也學習了拯溺,中五畢業後曾任游泳教練,並修讀酒店管理相關課程,但因對水中暢泳的感覺念念不忘,○八年加入海洋公園,成為海洋哺乳類動物訓練員學徒,自此與園內海獅、海豹及海豚結緣,其間除了訓練牠們跟從指令,亦要照顧起居飲食。

「起初很驚,總覺得會如同電影劇情一樣,突然被牠們攻擊。」Emma笑說,首次與大型海洋動物相處,稍感不知所措,後來透過觀察了解牠們的性格和脾氣,漸漸掌握箇中技巧,開始與一眾動物朋友親近,當中較難忘是曾經疑因水質問題感染眼睛、導致視力受損的海獅「Caddy」,當時牠因身體欠佳不願進食,多名訓練員前輩嘗試餵食不果,沒料卻願意聽從她指示進食,及後經長期相處建立良好關係,「相隔七年重返海洋公園,牠仍然認得我,會主動靠近!」

與一批動物朋友建立深厚感情後,Emma希望為牠們發聲,也希望大眾加深了解海洋動物,故此一三年毅然辭職,前往台灣彰化師範大學修讀地理系,其後轉往東華大學修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學士,深造海洋生態知識,以便日後從事保育工作。

赴台深造 難忘為尋鯨「走堂」

Emma憶述,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東臨太平洋,西鄰中央山脈,靠岸位置海牀呈斷崖形狀,比一般岸邊水深,因此吸引至少十五種鯨豚前來覓食。她笑言,難忘首次看見野生飛旋海豚一刻的感動場面,以及「走堂」出海尋鯨的經歷,「某天上課期間聽聞座頭鯨出現,向教授說聲不好意思,馬上與同學騎電單車趕去海邊!」

除了學習,Emma加入當地海洋保育組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受訓大半年後成為導賞員,開始帶領遊人乘船出海認識野生鯨豚,並講解保育的重要性等,同時刻劃鯨豚等生物模樣製成印章,又以文字記錄其故事上載社交網站,獲不少網民欣賞,後來更創立「海印」手工藝術品牌,在市集及自設網店出售印章,希望通過藝術宣揚保護海洋的訊息。

五年台灣保育之旅結束,Emma一八年返港後持續舉辦相關展覽和工作坊,其中同年舉辦的「海岸.印象」展覽,展出自製的九龍沿海地標印章,並加上汽水罐拉蓋及浮波等海洋垃圾,呈現歷年九龍海岸綫變遷,「好多年輕人,包括以往的我一樣,不知道土瓜灣海心公園以前是海心島。」她希望藉此反映填海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並讓公眾反思填海的意義。

做海洋導賞員 回港曾辦展覽

Emma同時致力製作「海印」圖鑑,至今為逾五十種鯨豚及多種海洋生物的造形製作印章,尚欠三十多種鯨豚圖案有待完成。

翻開一頁又一頁珍藏,她說當中不少海洋生物曾到訪香港,如江豚、領航鯨、座頭鯨等,無奈亦有生物在港絕迹,如屬海牛目的儒艮因人類活動干擾及棲息地被破壞等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消失。

語畢,她拿起早前在長洲東灣潮間帶執拾的塑膠原料慨歎:「很多垃圾無法分解,最後回到大海破壞生態!」她呼籲當局進一步推動環保回收,市民亦要配合源頭減廢。

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