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心靈診所」藉藝術 療瘉宅男驅心魔
2021-01-01 08:53
走入北角城市花園商場地庫「城市金庫」的「Not A Gallery」,這家提供藝術治療的四十三呎小店,只有一張木桌、兩張椅子及一個放滿不同藝術工具的書櫃,但這狹小場所卻成為不少人放鬆心靈、解脫困擾的療瘉空間。
洋名Gigi的「八十後」藝術治療師梁靜韻,畢業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二十歲在學期間曾在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i-dArt)從事兼職,協助推廣及展示弱能人士藝術,並促進共融藝術。她笑說,起初純粹以打工心態應徵,但獲聘後首次踏足復康中心,適逢相鄰庇護工場的工友前來小休,當中不少人因對她好奇上前打招呼,也有人抓起她的手臂察看手表,「令我見識從未接觸的世界!」
窮人享半價毋須審查
偶遇弱能人士的經歷讓Gigi動容,自此立志以藝術服務殘疾人士,一○年大學畢業後轉任正式員工,負責為殘疾人士安排展覽、藝術活動及課程等,令他們享受藝術創作的樂趣,及至數年後憶起,就讀大學期間已對藝術治療感興趣,惟當時香港院校沒有相關課程,遂前往英國體驗為期一周的基礎課程,一六年毅然辭職,在倫敦大學皇家金匠學院修讀藝術心理治療碩士,其間曾在當地一所特殊學校及婦女精神庇護中心實習,一八年畢業後在當地註冊為藝術治療師,之後返港發展,與紀錄片導演黃肇邦共同創辦藝術治療空間「Not A Gallery」,希望讓基層市民接觸藝術治療,「經濟有困難者可享逾半價優惠,無入息審查,全靠一個『信』字。」
畫畫玩黏土表達心聲
藝術治療是結合藝術創造和心理治療的專業,有助求助者更深入了解自我,治療師亦會鼓勵對方誠實面對內心的困惑與掙扎。Gigi解釋,藝術創作可避免人的自我保護機制,進入潛意識、表達真實感受,讓求助者認識自我及學習應對負面情緒,治療主要是着重創作過程,而非作品,求助者可自由選擇以畫筆、貼紙、布料或黏土等媒介進行創作,亦可錄下各種聲音表達內心所想,治療師亦會問及價值觀和以往經驗,一同尋找問題根本,從而解開心中鬱結。
Gigi說,至今已為近百名基層市民提供「一對一」藝術治療服務,當中包括智障人士、盲人、腦退化症患者及其他受情緒困擾者,以及想尋求個人成長的人士,例如早前有一名因失業多時欠缺自信、終日足不出戶的男子,經朋友介紹致電向她求助,惟見面前對方又來電致歉,指無法鼓起勇氣出門,她聞言感謝對方告知真相,並歡迎隨時再找她,事隔數日對方回電稱:「妳是第一個無責罵我拒絕出門的人!」此後對方不僅多次前來,每次均提前到達,經半年治療後願意重新求職,積極生活。
疫下求助者增逾兩成
過去一年瘟疫肆虐、百業蕭條,很多市民情緒低落,Gigi坦言疫情下求助者增加逾兩成,不少人有驚恐迹象,亦有人因在家抗疫時間增多,多了獨處和自我思考時間,積存已久的問題相繼浮現,建議在無法紓解鬱結時主動尋求協助,市民亦可訂立每日生活的目標,或記錄每天遇到的幾件事情,「例如今日早餐很美味、天空很美、與親人吵架等,這方法可以幫助你感受生活,而非為了生存營營役役。」
Gigi通過藝術治瘉人心之餘,亦不忘推動殘疾人士藝術發展的初心,她說計畫未來兩、三年推廣「情緒急救」,包括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與家人溝通,並學習表達內心情感,同時會繼續在特殊學校和復康中心教授藝術,也會持續進行相關倡議工作,例如相關藝術政策要更顧及殘疾人士,以及藝術場地增加無障礙設施等。
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