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 - 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家長教室

2024-05-21 15:03

Laura - 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家長教室
Laura - 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家長教室

情緒是一件複雜的事,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這些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重要的是能互相理解。若我們只能看到對方表面的行為,例如發脾氣、打鬧等,可能會反射式地用指責的方法回擊。但通常都無助於解決問題,最多只能壓抑對方的行為。若處理不當,可能帶來更大的衝突和傷害。

「哥哥平日都好乖,就係經常同細佬有爭執,會發脾氣,甚至打細佬,我哋唔知要點處理。」這是一位爸爸分享的煩惱。在隨後的遊戲環節需要孩子根據相應的情景配對自己的情緒,其中一個情景是「當我在玩玩具時,細佬過嚟搶走我的玩具,我感覺……」我們見到哥哥馬上選擇了憤怒的情緒,他解釋因為自己很專注在玩心愛的玩具,被搶走了,感覺很不好,因此會有憤怒的感受。可想而知,不難理解會出現爸爸所說的狀況。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他們的行為。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幫助孩子學習辨識不同的情緒。可以運用情緒圖表或情緒卡片,讓他們學習將情感與相對應的詞語聯繫起來。

建立開放、支持和尊重的溝通環境。讓孩子感覺安全並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鼓勵他們分享感受。

耐心地聆聽孩子的話語,並且觀察他們的行為和身體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捕捉到他們內心的情緒狀態。

提供情緒支持。當孩子表達情緒時,可以安撫他們,給予擁抱,或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釋放情緒。

先了解孩子的情緒,再處理行為,有助於促進親子溝通,拉近親子的關係,孩子亦會更願意聆聽父母的聲音。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Laura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Laura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5月21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凌婉君 - 運動的神奇力量|家長教室

鍾碧華 - 抗「逆」屏障(上)|家長教室

凌婉君 - 製造成功對小孩的重要|家長教室

梁康民 - 切勿盲目打「補」針|家長教室

Laura - 高品質的陪伴|家長教室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