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胡燕青 〈與散文相遇〉文章賞析

2024-03-09 14:00

〈與散文相遇〉 胡燕青

(1)
不知不覺寫作數十年,屈指算算,自己已經出版了幾十本書,當中有新詩、小說和兒童文學。但是,從數量看,還是散文集最多,共十二本。我不得不承認散文是我最常寫、也許還是最愛寫的,可能散文是個「包底」的文類,也就是說,舉凡不是清晰的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都可歸入「散文」一族。把散文視作藝術的話,它能夠達到很高的境界;視作工具,它卻可以十分平民;舉凡天氣報告、論政辯駁、長書短信、社媒留話等等無不適用。這個文類有點像游泳比賽中的胸泳(這是正式的名稱,但我更喜歡叫那個做蛙式、蛙泳),習泳的人很快就學會了,浮在水面缩肩摺腿,一撥一蹬就可以慢慢地前進。對一般人來說,蛙泳最省力,也最能給人安全感。可是,只要略懂泳術的人都曉得蛙泳也是世界上最難游得好的泳式。其技術要求之高,別的泳式無法比擬。歷來,世界級的混合泳選手若格外擅長蛙泳,大多能在蛙泳一段追回其他泳式的不逮造成的落後、甚至奪冠。一般來說,頂尖選手另外三個泳式的水平距離不會太遠,惟獨蛙泳的能力卻可以相差很多。日本蛙王北島康介(2004及2008奥運各奪兩項蛙泳冠軍的選手)身高只有178厘米,身材遠不及其歐美對手,但他的蛙泳游得輕鬆,舉手投足都充滿美感,節奏看起來特別慢,卻能輕易就拋離對手。所有蛙泳高手都知道,當中腳掌末端揮動的暗勁、指尖精緻的張合,皆非其他泳式須要針對鍛煉的細節;蛙泳選手的肩膀和身側極速一夾,水就往後面奔流;此時大腿必須悄悄收回、動作絕不能張揚,否則會妨礙身體前進。腿收盡了,直直往後加速一推,最後揮鞭似的把「水球」揚走——知易行難,這一切動作,在在要能針對水狡猾遷移的液態特性。一言以蔽之,散文如蛙泳,易學而難精,理論和感覺之間常常有着一大段距離。

蛙泳
蛙泳

(2)
論表達的難度,散文看似比詩和小說低一點,其實,要寫出一篇優秀的散文,實在很困難。其他文類比較煞有介事、有備而來,無論怎麼說都帶點表現主義傾向和藝術家脾氣,但散文卻較像日常談話,隨時能切入、刻刻可抽離,該喁喁細語還是侃侃而論?視乎作者的態度、能力、器量和識見,更視乎處境,任君調校:但何時是朋友,何時是情人,何時是老師,何時是臣子,何時是生死之交或終身之對手,有意無意之間,散文都要求你一一交代。一言以蔽之,散文真的易學,孩子時就學會了;也確實難精,窮一生之力亦未必能寫得好,因為它容許你同時把文學野心、私人感情、社交儀禮、公眾形象、學者的傲慢和政治的訴求都放進去。(戲劇、詩和小說可沒有這麼貪心。)無論文字多麼好,大部份寫作人(例如我)就給其中的一、兩項卡在那裏了。

(3)
要把散文分類,有很多種方法。我覺得這是難到極點的工作。有時我甚至弄不清散文和小說的分別,因為它們已經不停地互相摹仿、彼此學效了,它甚至還會和詩歌調調情、掛掛鉤。三十多年前楊牧就說過,將來,文類的邊界要變得模糊(〈三十年後的文學〉,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9)。但是,我還是會私下把散文分為兩種,它們各據光譜的一頭。對我而言,一種叫做「埋身」散文,另一種叫做「離身」散文。「埋身」和「離身」都是粵語,普通話裏沒有絕對相同的意念,讀者只能意會了。

《楊牧全集》共分五卷,三十冊,於近期上市。(目宿媒體提供)
《楊牧全集》共分五卷,三十冊,於近期上市。(目宿媒體提供)

(4)
「離身」散文有距離感,能叫人噴噴稱奇或搖頭嘆息,舉凡文化議論、現象探討、專業釋說或幽默小品,「離身」散文都能夠引發觀點上的「知音感」,這種共鳴能帶來相遇的歡喜。如果寫得好,這一類文字能開拓眼界和培養深度。培根、愛默生、余秋雨的散文都給我這種感覺。這種散文予人的印象總是好的,而且,只要作者學養精醇、資料充足,文筆又夠準確的話,這一類散文可以一直書寫,作家的筆墨總不枯竭。優秀的專欄作家就是這樣生存的——精於旅行的次次寫見聞,精於歷史的日日談掌故,精於味道的天天寫食物,精於穿戴的長久說時裝,精於書畫的一生談運筆——真正的專業是用之不盡的散文材料。這些專家式的散文來自作者的功力,讓我很佩服,卻不是我追求的。

(5)
「埋身」的散文卻只屬於善感和勇敢的作者。善感,故能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情懷,懂得詮釋和接受各種各樣的關係、明白人生的定勢和異樣,深諳無常世事向人招展的常理。這種散文需要的能量,不是學養能夠提供的,也不是態度能夠配合的,卻是我最愛讀而且用心學習的散文。然而要寫得出這種散文,作者能夠做得很少,他只能被動地等待並不一定愉快的經歷。胡蘭成經歷了張愛玲,因此寫出《民國女子》;梁實秋也經歷了程季淑,因此寫成了《槐園夢憶》。然而,即使是此一等級的散文大家,還是只能在飽受失去的痛苦折磨之後才能寫出佳作,這不是「可遇不可求」是甚麼?寫得不好,「埋身」散文更會雙成一個繞着自我旋轉的陀螺,別人看着你失速倒下,或幸災樂禍,或欲救無從,總之自我中心的散文家都「死」得很慘。

描寫張愛玲的文字有很多,而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民國女子》,幾乎是公認最好的一篇,圖為張愛玲。
描寫張愛玲的文字有很多,而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民國女子》,幾乎是公認最好的一篇,圖為張愛玲。

(6)
寫「埋身」散文,更要有被散文出賣的勇氣。本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對我說,他已經把所有親戚朋友都寫過一遍了,只怕再寫下去會「斷六親」,說時逗得我們都笑了。但細心想想,此話不假。除了寫親人,我們常常就只看見作家寫時事、作家寫作家、作家寫電影、作家寫潮流、作家寫語病、作家寫旅行、作家寫收藏、作家寫各大都會的食肆……總之不寫自己的感情感受。

(7)
我不敢追求,只能等待。我相信,只要敢於查看自己的生命,人人都可以讀出一部《紅樓夢》、幾本《家春秋》。偉大如《戰爭與和平》也必須記錄一個求人周濟的細節,深刻若《兒子與情人》亦難免一個熨衣的場面。我們的生命中確實出現過許多狂人與阿Q、許多七巧和季澤、許多湘雲和探春,只是當他們一閃而過、而我後知後覺;或自己一下子成了他們中間的一個、而我不敢承認,我就只能告訴你,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遇上的困難不少,包括個人性格上的弱點,例如膽小和自衛。

(8)
也許有一天,我也能夠為自己多寫幾篇「埋身」的散文,作為年歲的標誌、和與讀者往來一生這一場文字情誼的紀念。但是否成事,則要等成事之後才曉得來。就把這個心願交還賜我心願的天父吧。今天,讓我先感謝你願意閱讀我人生真實的零碎以及當中不自覺的誇飾,更感謝你用閱讀來為認真的文學打氣。

胡燕青《長椅的兩頭》是作者四十年來散文寫作的階段總結,一共四十五篇文章,中華書局2016年出版。
胡燕青《長椅的兩頭》是作者四十年來散文寫作的階段總結,一共四十五篇文章,中華書局2016年出版。

〈與散文相遇〉 文章賞析

談散文時寫散文

這是一篇談散文的散文,就像一本教你寫說明書的說明書,由作者現身說法,非常的難得。

文中對散文有一個極有見地的看法:「一種叫做『埋身』散文,另一種叫做『離身』散文」,離身的意思是有距離感,作者用散文談文化議論、現象探討、專業釋說,就是少談自己。而埋身的意思是散文與作者的距離貼近,這是我們一般說的「散文的透明感」,讀散文時彷彿能看到作者,例如胡燕青說的作家生命中「不一定愉快的經歷」和「失去的痛苦」等等,除了自己,還會寫親人,「出賣」他們。

這篇〈與散文相遇〉不就是一個例子嗎?它兼具「埋身」與「離身」。在「離身」的部份,作者大談散文的文體特點,包括散文易學難精、表達的難度看似比詩和小說低,但講求作者如何調校態度、能力、器量和識見,至於散文的分類也是「離身」的,令讀者開拓眼界,更不用說以蛙泳比喻散文了,文中關於蛙泳的仔細描述,加上游泳比賽的掌故,就是好一段專家式的散文。

在「埋身」的部分,作者回顧了自己的創作經驗,談到自己寫散文的難處,她說「無論文字多麼好,大部份寫作人(例如我)就給其中的一、兩項卡在那裏了」。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再次「埋身」,在讀者前坦露自己,談及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多寫幾篇「埋身」散文的心願。

從此可見,作者運用自己提到的「埋身」與「離身」觀點,用這篇散文示範了一次。既像專家、學者論說散文,又輔以自身經歷,情理兼備,為的是令讀者對讀散文、寫散文有更多的認識。

〈與散文相遇〉練習

1. 作者在文中以「胸泳(蛙泳)」比喻「散文」。請根據文中內容完成下表(6分):
   散文 洶泳(蛙泳)
入門階段
  • 作「工具」使用;
  • 十分平民 / 十分大眾化
A.
進深階段 B.  C. 

2. 作者在第五段中提到「總之自我中心的散文家都『死』得很慘」。句中這個「死」字屬下列哪個意思?(2分)

  • A. 散文家的下場慘澹
  • B. 散文家經歷失去的痛苦折磨
  • C. 散文家寫作失敗
  • D.  以上皆是

3. 作者在第七段中寫道:「我不敢追求,只能等待」,指的是甚麼意思?(7分)

參考答案

1.

  • A. 最省力/最能給人安全感(1分)、很快就學會(1分)
  • B. 視作藝術的話,能夠達到很高境界(1分)、窮一生精力也未必寫得好(1分)
  • C. 技術要求高(1分)、動作要針對水的液態特性(1分)

2. B(2分)

3. 作者「我不敢追求,只能等待」是指寫出優秀的散文作品一事(1分)。作者指出,優秀的散文家要「飽受失去的痛苦折磨之後才能寫出佳作」,而要經歷「失去的痛苦折磨」是「可遇不可求」(2分)。此外,生命中也許會遇上許多值得書寫的人和事,但自己卻「後知後覺」(2分)。同時,作者也要面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如膽小和自衛(2分)。因此,作者對寫出「佳作」,除了要等待經歷外,更要等待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

題解

第1題以圖表的形式提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提問模式,特別是文中運用了「比喻」時,一般而言,也會利用圖表的形式進行提問,即使是十二篇文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出現。例如:《六國論》中便可以將「薪」、「火」的比喻,以圖表的形式提問。說回題目,題目問的是「散文」和「洶泳」的相似情況。雖然文中並沒有明確運用「入門階段」、「進深階段」的字眼,但從行文中,我們不難感知作者想要提到的是「散文」及「洶泳」在最初階段時的情況。例如談及「散文」時,作者用了「平民」的字眼、而「洶泳」則用了「一般人來說」,可以見到屬於最初階段的情況。與此同時,「散文」同樣會出現「藝術」、「很高的境界」等字眼,而「洶泳」則有「最難游得好」的字眼,則可以知道屬於較高層次的階段。因此,同學在進行閱讀理解時,除了「字對字」的分析外,更要從文章的細微處入手,分析作者的想法。

第2題問的是個「死」字。這一題比較簡單。同學只要找到文中這句句子的位置,再將之向上推移,則可以見到作者寫道:「此一等級的散文大家,還是只能在飽受失去的痛苦折磨之後才能寫出佳作」同學只要留意到這句,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第3題,同學需要整合作者對「埋身」散文的想法才能回答。首先,同學要了解到作者「等待」的意思,這其實和第2題中的「死」互相呼應,也就是作家「飽受失去的痛苦折磨」是「可遇不可求」。然而,作者亦指出「生命中確實出現過許多狂人與阿Q」等。意味作者可能經歷了不少人和事,然而,作者要等的還有甚麼?原來,作者的性格上存在了不少的弱點。而要寫出「埋身」的文章,可要等待到自己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情感,才能達到。綜合上述的分析,同學們便可以答到建議答案中的內容。

撰文:

可洛 原名梁偉洛,作家及寫作班導師。大學時主修中文系,公開大學兼職講師,著有《來一場文學散步》等作品。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文學雙年獎、湯青基督教文藝獎等。

出題和解題:

張敬才老師,萬鈞伯裘書院助理校長、香港大學教育學系(中國語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學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