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共鳴感|教育現場

2023-03-14 12:30

對全體香港人,特別是處於反叛期的年輕一代來說,要從對港事國事毫不在意,隻身抽離,與我何干的心態,轉移到要對港事國事,事事關心,捨我其誰的活出行動,進入愛民族愛國家以及愛香港層次里頭,當中有漫長的過程,要經歷一個又一個的中途加油站。

在這些國民教育加油站內,添的是甚麼?才能將國民心繫家國的情懷,能有溫度,能與民族與國家的前路,同負一軛,休戚與共,同一目標,奮發向前?國家各級領導人,近年來,異口同聲,統一了一些口徑,並以此激勵各部門的惠民政策措施,那就是老百姓必須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口惠又要實際。民眾向心國家的動能,才會連年不斷增添。於是,房屋、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社會照顧,每年投放的資源必不可少,且投放不能錯位,否則,人心與資源,兩者皆有所失。

從教育角度看,對少年十五二十時的年輕人來說,房屋、醫療等民生大事,衣食住都在家,暫且無憂,幸福感、獲得感及安全感距離較遠。筆者認為愛民族愛國家的中途加油站,當中能多注入國史教育的元素,以不焦躁、不懶惰、不迴避問題的「三不」原則,由幼稚園到大學,按年級不同,拾級而上,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再與民間團體合作,將學校與社會力量結合,更有效向年輕一代講好香港故事、國家故事。一國之民當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基本認識,由此出發,感知萬里河山無數有血肉有靈魂的先民,為民族復興而奮鬥,讚歎5000多年文化燦爛承傳的精采故事,口耳相傳,彼此互動,歷史共鳴感油然而生,當會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產生難以言喻的、超越物質供求的「同情諒解」及「溫情與敬意」。

對熱情、激情卻仍未受功利束縛的年輕一代來說,因着由歷史認知的共鳴感而來的家國情懷,日月星不移,薪火相傳在教育,構成中華民族與文化再復興的最大動能。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3月14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何漢權 - 和平兩字金不換|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紀念|教育現場

何漢權 - 科學科技以外|教育現場

教育現場|人道主義

教育現場|內地港人子弟全面返港上學了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