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紅 - 以天合天|芽芽學英語
2023-03-06 15:46
有個木匠要木雕一些動物形象,他的技術鬼斧神工,見到作品的人對他都讚歎不已,有人問他秘訣所在,他說在動工前,必先平靜內心;入山後專心地視察樹木,遇到合適的形態才動手「加工」,以天合天,即「自然配合自然」。
在讀這則寓言(《莊子.達生》)時,我聯想起我們教育孩子也要用「以天合天」的方式去「塑造」他們。
每個孩子都像一塊獨特的「木頭」,他們都有不同的特質:每塊木頭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形態和木紋不一,木匠會先仔細觀察木頭的特質,再決定它該適合雕成甚麼形象,孩子亦是一樣。
孩子如果是蹦蹦跳跳,活力十足,可能是天生運動員;孩子如果整天唱歌,喜歡畫畫,充滿藝術感,可能是天生藝術家。通過觀察,我們能夠掌握孩子的特質,屬於也適合甚麽,然而,很多時候,難度不在於觀察,每天和孩子相處,我們總會「摸」到孩子的個性和喜好,那甚麼才有難度呢?
外界的「干擾」,父母往往把焦點都放在外界的「聲音」,一不留神,我們都被外來的聲音牽着走。我好喜木匠先生的「必先平靜內心」:心要先定下來,平靜的心猶如平靜的水面,「明月」方能呈現。
孩子若不是某方面的材料,卻硬要孩子勉強作為,這種錯配必會釀成痛苦。
這些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也可以應用,例如,我觀察到女兒天恩是一個要多變化的人,當她對一些事物不感興趣時,似乎無法學習;在她學習語文的道路上,我們不會要求她一開始學文法,把這些單調而沒有情感的資料塞進腦袋。
我們用林林總總的書籍幫助她學習,不論是故事書或知識書,都是多變化和充滿情感的,通過多讀,她自自然然會習慣英語結構模式,熟悉後才學習文法,這樣,文法應用自自然然會無師自通。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3月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