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心思|從跨境生思考香港教育出路

2023-02-17 14:55

執筆之際,政府已經宣布全港小學跨境學童在2月22日免配額免檢測來港上學,回復正常校園生活的安排。筆者學校位於北部都會區,部分「深港跨境學生」在綫上課3年,終於回校了。

「深港跨境學生」是指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在港校就讀上課,但在深圳居住,每天過關往返兩地的學生。追溯來由,2000年終審法院對莊豐源一案裁決開啟了往後10多年跨境學童的大門。根據網上資料,2020/2021學年,跨境學童共約27000名,主要通過深圳灣、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沙頭角等口岸每天往返深港,口岸為學童安排專用通道或跨境校巴配套。

筆者曾為這群學童服務10多年,早上6時半到內地接孩子,放學4時半把孩子帶回內地,交到家長手中。這些情景歷歷在目,有點勞累,但很有意思。因為我們相信所教育的孩子都是香港未來的希望,都會建設未來的香港,所以同工每次到內地招生都興致勃勃,準備充足,不敢怠慢。課堂上下兩地孩子文化的全面融和,溝通無礙。

2012年4月,政府宣布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的預約分娩,「零雙非」政策落實執行,雙非嬰兒數目大幅下降。接踵而來的是本港適齡學生不足,學界汰弱留強,但筆者相信這不是故事的結局。疫情前後,港人子弟學校在廣州和深圳相繼出現,筆者不把這情況看作競爭,而是教育的多樣性陸續出現。

20年前,內地家長選擇讓孩子每天往返深港上學,因為香港的教育有其獨特之處;現在,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教育樞紐,我們的教育一定有可貴之處,也相信大灣區的家長願意子女來港上學。只要政策配合得到,讓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從幼稚園到大學來港上學,也許是學生簽證,也許是配額申請。

請讀者想像,香港的孩子在同一個課室,跟大灣區甚至東南亞的孩子一同學習畫面之美麗,願香港的教育能趕上大灣區的機遇。


鄭家寶
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2月17日教育版專欄「教評心思」。


延伸閱讀:

教評心思|3年辛苦不尋常

教評心思|新年新要求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