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60年|呂大樂︰香港文化基建里程碑
2023-02-27 12:44
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啟用,是在戰後香港百廢待興的背景下誕生,是當時文藝青年不可多得的聚腳地。負責主編《市民的大會堂》的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表示,大會堂的落成確實是香港文化基礎建設的里程碑。
呂大樂在書中〈序言〉提到,1962年大會堂啟用之前,要在香港舉辦文藝活動基本上找不到正式、專門的場地。早期藝術家會租借酒店大堂或坊間私人擁有的空間展覽作品,「至於一些表演藝術,則借用香港大學陸佑堂、中學的禮堂,又或者戲院舉辦演出。當時香港文化場地之短缺,可想而知。」
先有地方,然後才能聚集人群,場地和空間是文化推廣的基礎。呂大樂引述1949年香港《年鑑》亦指出這個「文化問題」,因此,香港大會堂作為文化基建,便承擔起當時香港文化發展最急欲解決的場地問題。不過要提升香港的文藝氛圍,將香港的文化藝術普及化,甚至傳承至每一代青年人,並不是單單擁有硬件設施就可以成功。
「1元座票」推廣藝術
首任大會堂副經理陳達文在書中曾提到,大會堂啟用初期,進出場地的人士,都是「男士穿起西裝、結領帶,女士則穿起端裝的旗袍,全是中年人,沒有年輕人。」他又提到當時門票價格為10元,約相當於現時的200多元,並非普羅大眾能輕易負擔的日常活動。可見,雖然有了聚腳地,但要普及藝術必須有政策配合。
1962年大會堂開幕禮當日,時任港督栢立基就清楚說明了大會堂的定位是「全市之社交及文化活動中心」,於是大會堂早期便着手把藝術普及化,其中一項關鍵措施就是「1元座票」。
大會堂逢星期日舉辦的「普及音樂會」,都會降低入場門檻,以低至1元的票價,讓一般大眾樂於參與文化活動。
書中引述當時《華僑日報》的報道:「由於票價低廉,節目豐富,獲得廣大市民及學生熱烈歡迎。」「誠為大會堂首次真正平民化之演出。」因為首兩場公開演出全部爆滿,第三場更須改於較大的音樂廳演出,容納更多觀眾。這項措施既惠及普羅大眾,令更多人接觸文藝活動,同時讓本地藝術家得到更多演出機會,提升水平,達致雙贏的局面。
大會堂其後分別於1975年及1978年進行觀眾調查,兩次的結果均顯示入場觀眾群中,8成人次屬於年輕人(29歲以下),真正培養出香港第一代文青,推動了本土文藝發展。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