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之窗|海洋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碳中和

2022-12-02 11:27

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中提及香港科創發展的未來規劃,提出撥款一百億元,推動「產學研1 + 計畫」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將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竭力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孵化。

在政府和多方的支持下,香港分部已經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了「藍色海洋經濟高峰會」及「具有應用潛力的基礎研究高峰會」,社會各界積極參會,反響熱烈,極大促進了官產學研的密切交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海洋持份者的溝通與後續的產業化合作。「產業孵化與商業化高峰會」也即將舉辦,旨在通過官產學研的密切交流、溝通與合作,共同促進藍色海洋經濟的發展,積極推進海洋研究成果的轉化。


藍色碳匯和清潔能源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吸收了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蘊藏着豐富的可開發資源,其中包括浮游植物及蘊含大量的清潔能源。在上一期專欄,筆者分享了海洋浮游植物不僅是海洋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更是海洋固碳的主力軍。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張瓊教授(香港分部方向一成員)帶領團隊從不同浮游植物的蛋白組出發,利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分析了超過六百種海洋藻類的序列。通過獲取這些藻類的金屬蛋白組以及金屬轉運蛋白資訊,從根本上認識了不同進化歷史的海洋藻類對金屬元素的需求機理,更進一步結合海洋藻類的生理生化資料、化石資料,以及大量環境和地質資料,從地球長期發展幾十億年的地質尺度上,分析了海洋環境變化與海洋浮游植物組成結構變化相互作用的共進化關係,以及它們對地球氣候和物質迴圈的貢獻。課題組解釋了現代海洋藻類在全球的分布特徵,為我們精準預測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泵的作用,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該工作發表於Nature Geoscience)。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邵敏華講座教授(香港分部方向二成員)是氫能和燃料電池的專家,他帶領團隊開展新型燃料電池和電解槽的研發,為碳中和作出積極的貢獻。在深海建設大型風力發電站,可以將風能轉換為潔凈的電能,但將這些潔凈的電力,通過長途高壓電纜輸送到陸地,面臨着巨大挑戰,因為其涉及到高昂的成本以及高電壓海底電纜技術成熟度。

而另一個使用清潔電能技術的可行方案,是將風電直接在海上發電廠轉換成化學物質能儲存起來,然後運輸到陸地。這種化學物質就是氫氣,通過一種水電解裝置,可以將水裂解成氧氣和氫氣。這是一類無碳排放的潔凈能源,可以通過燃料電池或者燃氣輪機,重新轉換成電能,所以電化學能量轉換和存儲技術,有商業應用前景及成果轉化潛力。

香港分部將按照「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擇優支持」的原則,鼓勵和支持科研團隊對原創性的科技成果進行推廣轉化,促進官產學研的深入合作。故筆者期待更多持份者積極參與十二月六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產業孵化與商業化高峰會」,共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錢培元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周文亭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高級經理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2月2日教育版「海洋科技之窗」。


延伸閱讀:

海洋科技之窗|海洋科技產業化

海洋科技之窗|海洋科學創造社會價值

海洋科技之窗|藍色活力海洋微生物

海洋科技之窗|攜手並肩海洋科學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