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王錦輝設科創中心 沉浸式場景上課添趣味

2022-09-15 00:00

新冠肺炎疫情下,學校減少了體驗學習,海外交流團更全面停辦。為了提升同學的學習趣味和效能,並突破地域限制,位於沙田的直資學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斥資約二百萬元,開設「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當中最矚目的,是設置了六米乘六米的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可以配合VR和AR等裝置使用。總校長陳偉佳指,現時設InnoCave的中小學不多,相信規模是本地中小學之中最大,期望有關設備可引入各科課程。

記者:陳艷玲 攝影:何健勇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透過沉浸式學習空間,學生可置身不同場景。
透過沉浸式學習空間,學生可置身不同場景。


「黃河的聲音是怎樣的?你們閉上眼聽聽!」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中文科老師王嘉航,早前就在小學部校舍新設的「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利用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帶領小二生「穿越」到唐代,教授詩人王之渙的作品〈登鸛鵲樓〉。

當換上古裝,化身成王之渙的王嘉航,解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時,地板屏幕就出現滔滔河水的畫面,甚至還「流過」同學的腳邊,加上水流澎湃的聲效,讓同學恍如置身詩人身處的境地,了解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其後,王嘉航再把主屏幕調至鸛鵲樓,讓同學看看身在鸛鵲樓內部,以及登上最高層時,所看到的風景又有甚麼不同,再加上提問和引導,向同學解釋為何「欲窮千里目」,要「更上一層樓」。

中文科老師王嘉航(後排右)利用沉浸式學習空間,教授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登鸛鵲樓〉。
中文科老師王嘉航(後排右)利用沉浸式學習空間,教授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登鸛鵲樓〉。


InnoCave體驗瞬間轉移

總校長陳偉佳表示,該校早於創校時,已提出着重學生的中、英文能力,而資訊科技亦是重點發展項目。「這十多年來,資訊科技發達的程度,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快。作為一所學校,我們要裝備學生,所以要不斷升級有關資訊科技的設備。」

陳偉佳指,該校的資訊科技設備,向來走得較前,包括設立「21世紀教室」,添置Smart TV、互動電子白板等。為了增加同學學習時的互動,該校獲有心人捐款,斥資約二百萬元,改裝電腦室為「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並已於今年五月啟用。

該中心除了可用作學寫編程之外,還設置了六米乘六米的沉浸式學習空間InnoCave,有投射裝置,當配合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裝置,再配合不同教學軟件時,即可讓學生身歷其境,例如瞬間到了大英博物館看文物,或在火山口看熔岩流過,甚至到達火星表面,了解其環境和氣候,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配合不同的教學軟件和器材,同學可有不同的學習體驗。
配合不同的教學軟件和器材,同學可有不同的學習體驗。


裝備新世代 擬引入各科

副校長(小學部學與教)李家榮表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式,或透過2D畫面傳送知識,但隨着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現時已發展至進入元宇宙,小朋友畢業後的世界,肯定跟現時更不同,所以學校應好好裝備小朋友,包括知識和創意。「若在固有的框框內學習,學生難以發揮創意,但透過InnoCave的學習體驗,創意和空間是無限的,學校可更大膽讓小朋友發夢,以前覺得不可能的東西,現在都可以發生。」

陳偉佳表示,現時中小學設InnoCave的學校不多,他亦相信該校沉浸式學習空間的規模,是全港中小學之中最大。

而在「所羅門科創教育中心」啟用前,校方亦有給予老師們訓練,並鼓勵他們使用相關器材,在不同科目做試驗,希望可引入課程。例如在語文科的作文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描寫風景時,就可投射出瑞士風光,刺激學生的創作靈感;在體育科,亦可有不同的體適能訓練。

總校長陳偉佳表示,資訊科技向來是該校重視的項目,因此該校亦需要提升設備,以配合時代的進步。
總校長陳偉佳表示,資訊科技向來是該校重視的項目,因此該校亦需要提升設備,以配合時代的進步。


疫情成契機 師生熟習IT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學校發展科技的契機。陳偉佳指,在學校停止面授期間,老師和學生更多機會大量地使用資訊科技,用不同教學軟件,學生在應用上亦較以往純熟;而在沉浸式學習空間內,只須透過轉換軟件和器材,全班學生已可即時身處不同場景,「即使在疫情下,未能親身去大英博物館,亦可三百六十度觀看木乃伊,但當然,能親身去看是最好。」

副校長(小學部學與教)李家榮相信,在科創中心內上課,可激發學生創意。
副校長(小學部學與教)李家榮相信,在科創中心內上課,可激發學生創意。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