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室|我家有個小霸王

2022-08-02 13:22

小孩無故哭鬧及亂發脾氣,父母無計可施?筆者在此分享一位家長的真實經歷,與大家探討當中處理方法。

故事主人翁是一位媽媽,她與五歲的女兒、丈夫及老爺奶奶同住。女兒經常在家無故大哭大鬧,並要滿足各式各樣的要求,才停止行為。家長以「投降」來形容處境,軟硬兼施也無法解決困局。最後更演化成女兒以撞牆及追打祖父母方式,取得心所想要。父母也只能順着女兒滿足其要求,平息每天的風波。

若以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分析,便可以明白這案例。行為學派強調人的行為是受着刺激所影響,當一種刺激出現,就會衍生特定的結果,相關行為便會增強。簡單來說,案例中的女兒出現哭鬧行為,父母便會向女兒給予想要的事物,於是便增強了女兒的哭鬧行為,某程度上,獎勵與哭鬧行為互相聯繫了。

有見及此,要女兒的哭鬧行為停止,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該行為原本帶來的好結果拿走,即當女兒哭鬧行為出現時,不再給她想要的事物。家長若不停重複回應,哭鬧行為便會漸漸消減。唯最初實行時,女兒的哭鬧行為或會變本加厲,因她會用更強烈的負面方式來追求想要的東西。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耐性及堅持拿走結果,才能慢慢改善情況。

設立獎勵機制的目的,是鼓勵孩子的好行為。當孩子做到好行為時給予獎勵,好行為便會增強,每次獎勵時要清楚說明是基於哪一種行為,例如:「媽媽欣賞你今天完成所有功課才開始玩耍,所以獎勵你一個貼紙。」最後,謹記獎勵只伴隨正面的行為,切勿讓獎勵與不恰當的行為掛鈎,這才是管教子女的關鍵所在。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湯家雋先生。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2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家長教室|朋友移民怎麼辦? 教孩子接受離別 學會珍惜當下

家長教室|得意忘形的父母

家長教室|要孩子聽你話 要懂聽孩子話

親子育兒|孩子如何面對疫後挑戰?

親子育兒|累透了的媽媽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