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則留言想起 學校教育的意義

2022-05-16 12:37

近日在社交媒體閱到一位筆者很敬重而年屆八十的老師的一段發文,節錄如下:

「有一位朋友,擁有不少磚頭,收租度日,生活過得可寫意。常常怪我花錢花神在學生上,不去買屋,還擔心我半生的生活。細想之下,他不無道理,我不時入了書局,傾盡囊中之錢,捧着一大堆書回家,形成書災。但是,一個人活在世上,做的事若是他想做的,豈非就已應滿足,一切值回票價。只要在最後一刻,回頭望望,有些事,確值得回憶,就沒有白活一場。他人記得與否,全不重要,只須自己對得起自己。」

記得老師堂上談笑風生,學貫中西,課堂內容說得有趣不在話下,就連中英文學、希臘神話等都滾瓜爛熟。老師在課堂要求嚴格,對不留心上課的同學絕不姑息,同學上他課時又敬又畏,無不全神貫注。閒時,如陸、水運會之後,老師就帶我們三五成群的同學一同到辰衝書店,又請我們到酒店一嘗「下午茶」。辰衝書店內的書全是英文,內容對中學生來說並不顯淺,但對一群屋邨長大的小孩來說確是大開眼界,真的感受到甚麼是學海無涯!

學校教育是孩子一個很重要的成長經歷,我們怎樣鋪墊這經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或甚社會的形態。要令學生想學、想成長,不能單單依靠傳統課堂,而是要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或甚讓學生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令學生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以推動其好奇心,讓他們有多元的學習經歷,而不應只限於課室內。

學校不再單純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場所,反之知識與技能之外的素養,如毅力、態度、操守、關懷、包容、團隊精神、勇敢、耐性等,更需要由老師的身教及言教所培育,此外,待人接物的「軟技巧」、面對困難的「懂克服」,似乎都比書本知識更重要。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及同行者,帶領學生共同成長、共建知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


植文顯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校長。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16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成長思維 讓學生不斷進步

實踐虛擬實境教育 培育資訊素養

津中樂道|用最大的愛心作最小的事

如何設計出色的課堂

疫情下的校園生活 中學校長:失去了見學生的樂趣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