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之窗|海洋科學創造社會價值

2022-05-04 12:33

在上一期專欄,筆者分享了海洋微生物的多樣性對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的特殊意義,新型海洋微生物物種的發現能拓展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價值,有利於水下設備維護、海洋運輸、環境保護及醫療健康等。

隨着環保意識日漸提高,也有許多海洋科學家致力於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和南海的海洋污染源及其生態環境影響,通過野外實驗與先進檢測手段(如多組學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探索環境變化對不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制定大灣區及鄰近海域海洋環境管理計畫做好科學支撐。


南海(包含大灣區)海洋污染與生態安全

通過研究大灣區和南海環境污染物的來源、時空差異和動態過程,揭示海洋環境中污染物積累的主要控制因素,將為大灣區和南海污染物的生態風險評估、海洋生物的食品安全,以及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的第二大研究方向的王文雄教授,是研究南海珠江口環境污染和生態安全的領銜科學家。

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對珠江口環境污染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監控,他們以一種常見的牡蠣做為生物指示種,提出珠江口是一個長期受到重金屬污染的河口,特別是幾種常見的重金屬比如銅、鋅、鎘、鎳等。儘管近幾年,隨着環保意識的增強,某些重金屬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其他重金屬的污染並沒有改善的迹象,重金屬的污染對河口的生物出現的明顯生理毒性效應,比如牡蠣的生殖、性比等。

除了重金屬污染之外,珠江口也受到有機污染物,特別是新型污染物的威脅,但這些污染物對河口生態系统的生物效應還不清楚。

珠江口是大灣區的心臟,覆蓋約七千萬人口,故研究人類活動對珠江口的影響無疑對保護珠江口生態系统具有重大意義。所以王教授的研究可以對海洋環境生態安全和保護提供科學預測和對策。


官產學研與海洋科學

目前,香港已設有十六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五所全球一百強的大學及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官產學研將賦予業界強大的創新能力及先進的科技競爭力。大灣區是國家整體發展布局的戰略核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和海洋產業中心,因此推動大灣區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確保該區域環境健康和安全,是當地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

行政長官在二○二一年《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的創科事業生機勃勃,官產學研的良性互動亦大幅提升。」但筆者認為海洋創新科研成果在孵化、轉化、產業化中的佔比較低。海洋科學須緊密結合官產學研帶動發展前沿的海洋產業和海洋科研,開發高科技海洋研究平台,制定整體海洋環境管理計畫,評估南海的生物多樣性,及推動海洋藥物開發等等。

為了積極推動海洋科研的產業轉化,海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兩年前,成功獲得了香港科技大學無毒的丁烯酸內脂類防污損劑專利和專有技術獨家授權許可,海科積極落戶大灣區,與十七家機構簽訂合作夥伴協議,攜手促進海洋科研成果轉化。

筆者樂見愈來愈多海洋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共同打造大灣區海洋科技官產學研的集群效益,創造更多社會經濟價值。


周文亭
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講座教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經理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4日教育版「海洋科技之窗」。


延伸閱讀:

海洋科技之窗|藍色活力海洋微生物

海洋科技之窗|攜手並肩海洋科學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