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防災教育 加強危機意識

2022-04-01 13:03

半個多月前,廣東惠州海域發生地震,香港天文台接獲破紀錄的八千多名市民報告感到地震。網上資料說自一九七九年以來,香港有四次震央在境內的紀錄,地點包括米埔、大嶼山以東海域、大欖涌水塘附近及長洲附近。其實,香港本身就是幾億萬年前火山活動所形成的,是罕有具有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的國際大都會,在萬宜水庫及橋咀島等地方,會見到六角柱岩和「菠蘿包石」。

香港不在地質板塊裂縫,因此常見的自然災害就是風災和雨災,通常是水浸和山泥傾瀉(泥石流)。經歷了多次嚴重災難之後,政府在泄洪和山坡加固做了大量工程,近年這些天災所導致的人命損失大大減少。市民關心的是要不要上班上學,特別是新冠肺炎疫症流行之後,惡劣天氣警告下是否仍然需要在家上班和上學。

受惠於地理位置和背後日益強大的祖國,以及國家保障香港的用水、糧副食品,以至生活用品及醫療藥物和設施供應,香港市民得享安穩和平的生活,也可能是這個原因,本港青少年的防災教育相當貧乏。除了「火警演習」外,青少年便沒有甚麼其他教育了。

相對日本,中小學非常重視建立防災組織、教師防災研修、學生學習防災知識和進行防災演習等,特別是把防災教育列入學校年度計畫,編制適合年齡特點的防災教育課程。

在日本,四分三的學生認為「在不遠將來身邊可能發生大地震」,九成學生最擔心的災害是地震。不過,日本學生的擔心並非成為恐慌,而是自小培養的危機意識和行動。每年九月一日是日本的防災日,全國統一進行防災教育和演習,包括自救、互救、公救的演習和學習包紮傷口、搶救傷員等。

可能由於香港學生缺乏自小培養的危機意識和自救、互救、公救的意識,不時見到市民有不負責任的玩命行動,例如在颱風來襲時到海灘衝浪和攀山等。疫情突然來襲時,市民除了臨時恐慌性搶購外,基本上處於無法應對的狀態,安老院舍更是重災區,處於孤立無援境地。經歷這幾年後,我們社會很需要有防災教育和行動準備。電郵:[email protected]


陳卓禧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3月3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原文標題為〈「大難臨頭」各自……〉。


延伸閱讀:

卓言絮語|我的藏族朋友

卓言絮語|疫下自娛的藝術

教育專欄|疫情持續 社區靠自救

讓世界讀懂中國文化

北京冬奧|中華文明的內化和外溢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