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室|停不了的自責

2021-11-02 10:48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雖然我都知未必係我一個人嘅問題,但係有事嘅時候,我都停唔到怪責自己。」在一次家長活動的分享環節,家長們如此對我說。無可否認,自成為父母那刻起,我們便要負上照顧孩子和擔當家庭的責任,所以每當他們犯錯,或是家裏出了亂子的時候,我們總是先怪責自己,甚至在不知不覺間身負沉重而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久久不能從負面的情緒中開脫出來。

要走出困局,我們必先了解這種自責的根源。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依據臨牀經驗及研究,發布了經典學術文章《哀傷與抑鬱》,當中指出內疚有些時候是出自對自己內心感受和需要的壓抑,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更是抑鬱的徵兆。例如:孩子小測前一天因顧着打電玩而很晚才睡,導致翌日答題表現未如理想,自己本應對此十分憤怒,但轉眼間取而代之的成了「都是我的錯」的內疚感——「我應該要早一天請假與他溫習;我應該要提醒孩子早點睡;我應該……總之這次是我做得不夠好!」

就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許需要承擔一些責任,但驀然回首,卻發現對自己的憎恨和愧疚其實遠比實際的錯失大,而我們亦壓抑了自己對孩子的憤怒情緒。我們也許出於一份愛和不想破壞雙方的關係,所以不敢向孩子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但這種壓抑很快便會轉化成對自己的指責,而我們可能會不斷承擔更多的責任、犧牲自己更多,從而「彌補」內心的愧疚。

了解「自責」的本質後,便可從我們的情緒和需要出發,逐步擺脫慣性的自責。根據根本裕幸《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其實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並沒有分「對與錯」,亦沒有社會及他人對我們的期望,只有我們當下的情緒。因此,我們要以接納的心,聆聽我們的需要,亦理解自己為何有當初的決定,最後從情感的角度,諒解自己情有可原的狀況,慢慢釋放困在牢裏的自己。我們冷靜過後,亦可心平氣和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務求未來能與對方有更好的相處。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黃筠媛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黃筠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25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