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幸福家|兒童壓力不簡單
2021-10-21 10:54
開學個多月,已有家長向筆者哭訴,就讀小四的兒子因擔心來年未能進入精英班,故開學至今常有失眠的情況,日間又有頭暈及呼吸困難,更會無故哭鬧及發脾氣,所以前來尋求遊戲治療,希望幫助他處理壓力及紓緩負面情緒。
兒童在成長階段中,語言的發展尚未成熟,難以像成人般用說話來表達內心的焦慮。當他們面對日積月累的壓力時,便會以發脾氣、大哭大叫、打人等行為顯露出來。家長容易誤會他們是頑皮、不聽話,對於這些外化的行為顯得束手無策,更不知道孩子壓力背後的真正來源。
有家長認為兒童是人生中最開心的階段,無憂無慮,怎會有壓力?但曾有針對香港兒童進行的調查顯示,七成兒童在生活中感到壓力;壓力來源有一半是來自學業,其餘的則來自家庭及社交等。兒童對於周遭發生的事十分敏感,尤其是在家中見到父母常常爭吵和相處不和時,便會恐怕父母會分居或離婚,令兒童感到無比的壓力和缺乏安全感。有時他們會故作乖巧,不敢惹怒父母,但事實上,他們把內心的驚恐及焦慮壓抑着,家長容易忽略。
另外,家長對子女有過高及不切實際的期望、被漠視、與兄弟姊妹之間的競爭和嫉妒、家人離世,以及受到不一致的管教方式等,也會令他們無所適從,產生莫大的焦慮感。至於在學校中除了追求好成績的壓力外,他們與朋友的相處、校園欺凌、被同學排擠及嘲笑等,也容易令他們感到不被認同、被獨立,故容易產生退縮、憤怒、失去自信等情緒。
當兒童遇到複雜的負面情緒時難以用言語來表達,便需要用他們最熟悉的遊戲來幫助他們說出心聲,通過遊戲治療來緩解他們的壓力。當代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andreth曾以「鳥兒飛、魚兒游泳、兒童遊戲」來說明遊戲對兒童是很自然的事。在遊戲治療中,兒童能夠通過玩具作為語言來表達自己。當有人明白他的感受,他會覺得情緒得以釋放,從而學會接納自己正負面的感受,學習正面表達情感、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自我控制、為自己作出選擇等。
蘇美儀
本欄由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及輔導員輪流執筆;本文作者為蘇美儀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21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