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改善孩子健康 治療異常出汗
2021-02-26 14:07
作為溫血動物的人類,透過出汗來蒸發熱能,讓身體的體溫正常或平衡。《素問•陰陽別論》言:「陽加於陰謂之汗。」「陽」是指體內的陽氣;「陰」則指體內的津液。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是指汗為體內的津液,經陽氣蒸發,從毛孔外泄到皮膚表面。中醫理論陽氣作用為防禦保暖,陰血作用為營養滋潤,陰陽平衡、調和,則體內的津液得以正常運作。
中醫有一個概念: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所以不正常出汗便是一種症狀和病理狀態的表現(虛證)。臨床上一般概括劃分為兩種情況:自汗及盜汗。自汗就是沒有大運動量或相對溫度不是太高的時候,都會大量出汗;盜汗就是晚上睡着的時間會不自主地出汗。一些文章將自汗及盜汗直接跳到辨證或診斷,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肺衛不固證」即是肺的防禦功能不足,無法鞏固毛孔以使平常頭頸胸背也出汗多,但是出汗在臨床上還要考慮好多病因病機。
《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黃芪(黃耆)味甘,微溫,歸肺、脾經,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等證。用量為9至30克。
《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指出小兒汗症,一般是先天不足,或兼照護失宜。「肺衛不固證」(不限於小兒)主要證型:頭為陽氣會聚的地方,肩背亦是,故此證以頭部、肩背汗出明顯;運動會耗損腸氣,津液隨氣走泄,汗出便更甚。陽氣不足,津液虧損,便表現出精神疲乏無力,面色少華。肺的鞏固毛孔功能不夠緊密,感冒外邪容易侵襲,故常生外感病。症見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指紋淡。
治法應為益氣固表,方藥可考慮玉屏風散合生蠔散加減。出自《丹溪心法》的玉屏風散之方義是這樣說,對於表虛自汗,或體虛易於感冒者(不限小兒),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又珍貴如玉之意。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原方組成為黃耆二兩(蜜炙), 白朮二兩,防風一兩; 近代以重用黃耆補氣為主與白朮、防風的比例多採三比一。然清代名醫葉天士曾說小兒稚(少)陽也,少陽屬木即其氣向上向外,以能疏通透泄條為佳,氣血正常運行則不易患病。就出汗的表面症狀而言,玉屏風散主驅散風邪,風平則汗止。實借黃耆走向表面之力,領其他藥而速達於表面並止汗,並非黃耆自己能止汗。
「玉屏生蠔粥」(4人用)
功效:通透肺脾腎三焦,體表得以加固防禦而止汗
材料:黃耆及白朮各30克、防風20克,白米150克,生蠔300克,適量碎瘦肉、芫荽、蔥、唐芹、冬菜、薑、大地魚(粉)
做法:生蠔以豆粉洗淨乾水備用,瘦肉汆水及切碎調味微煎香,芫荽、蔥、唐芹、冬菜切細粒、薑(切絲);將黃耆及白朮各30克、防風20克浸洗後用6碗水約煮30分鐘成3碗,去藥渣,取藥汁加米、碎瘦肉、大地魚(粉)、薑絲和清水煲成微稠合適的肉粥,最後加入生蠔煮熟,混入芫荽、蔥、唐芹、冬菜細粒稍滾即可
適合人士:肺脾腎陽虛體質人士,可每週服一次,六歲以下小兒份量減半,氣虛、平和體質人士也可服用
謝慶綿
作者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床中心及中藥房高級中醫師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