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迷路的迷思
2020-06-22 10:46
「還記得你最後一次迷路的情況嗎?」
這是《Google地圖革命》一書的第一句。以前,我每年都會買一本香港地圖,但自從有了網上地圖,我這個香港地圖的「鐵粉」就變成「出外靠手機」了。不但在香港,外遊到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都可以用網上地圖找到所有街道和大廈的位置,甚至可以連結旅館、餐廳的推介和評價,十分方便。也有試過學生參加遊學團,家長通過網上地圖的街景服務觀察寄宿家庭的房子外貌。據說,今日網上地圖已經有數十億使用者了。
一位網上地圖開發者說,「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二十萬年,我們是試過迷路滋味的最後一個世代了。」但我想告訴他,不,還是有人會迷路的。有老師曾經向我投訴一個學生缺席了活動,因為學生的手機在街上連不到網絡,所以用不到網上地圖,結果找不到集合地點。去年,我為一個團體面試挑選傑出學生,有一個由媽媽帶着的小學生遲到,最後也未能出席面試,原因是媽媽用網上地圖卻仍然找不到面試場地的位置。
還記得小時候,長輩教我們「路在口邊」,就是說迷了路,可以向路人或商戶查問;媽媽也會在我身上藏一些錢,告訴我迷路的時候可以乘搭的士。儘管今天的人掌握了電子工具的使用,對應用軟件運用自如,但也會遇到電子工具幫不上忙的時候。所以,不怕迷路不是單靠一套應用軟件,還要有解難的技巧和積極性。
解難的技巧可以教,但解難的積極性則要學生自己養成,家長和老師要讓學生有機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而且要行動才會有成果。要培養學生這種積極和自信,家長和老師就不要事事為學生出頭,不要讓他們習慣依賴其他人的照顧和幫忙,他們才有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機會,累積了經驗,他們便可以有自信地積極面對困難挑戰的能力。
陳婉玲
作者為聖士提反堂中學校長、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助理義務秘書。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6月122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