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疫情下的藝術教育

2020-06-11 11:0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藝術源於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不少人的生活秩序皆受到影響,但藝術活動卻沒有因為展場的關閉或展覽的取消而停擺,反而發展出一種新的路向——虛擬藝術展覽。

在這科技發達的年代,網絡成為少數不受疫情影響的平台,就連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亦在社交平台上與網民分享他在家工作時所創作的作品。同樣,虛擬藝術展覽亦成為實體展覽的一種延伸,例如Google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合作,以Google Arts & Culture為平台,將逾百萬件藝術品以虛擬的形式展示,讓大眾可以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通過電子產品去欣賞不同大師的作品。雖然難以感受到在臨場觀看藝術品的澎湃,但亦不失為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項。

現今的視覺藝術課程中,除了藝術創作外,教師亦會將藝術評賞作為課業之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及認識不同時期和流派的藝術作品,激發其想像力,並從中學會自主學習。疫情肆虐下,網上教學成了視覺藝術科教師的新挑戰,在重視雙向教學的層面上,教師除了要考慮學生在家創作時材料和媒介的限制外,學生的參與度及回饋亦非常重要。在不能面授的情況下,相信不少學生會覺得評賞藝術作品的部分過於乏味,畢竟少了小組互動和分享的環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活用現有的網上資源進行教學,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例如以個別的虛擬藝術展覽作切入點,讓學生自行發掘一至兩份最深刻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特色,並在網上平台與同學分享,以確保每位學生對於及後要介紹的藝術流派或藝術家有一定的認識;而教師則可在整合學生的分享後進行網上教學,並就學生的觀點給予適當的回饋,及後再輔以藝術創作作為延伸。

疫情下的教學不論對於教師或學生來說都是挑戰,但慶幸我們生於這資訊流通的時代,在家學習的掣肘才得以減少。而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亦是一個機會讓大家去反思新媒體在教學上的定位,以及日後發展的路向。

黃思棋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小組成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6月11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