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散 子女擔心復課後衞生問題 博士教家長妙用語言技巧解決(心理篇‧下)

2020-05-22 19:08

上回提到子女復課前,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安情緒,如擔心學業進度,甚至不想上學等,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俊彬博士(Ian Lam)就建議家長必須「積極聆聽」,讓子女知道家長是明白他們的感受,然後再陳述客觀事實,平衡他們的心理,繼而紓緩負面情緒。

子女憂復課後有機會感染病毒

如果子女是擔心學業以外的問題,例如是復課後的衞生情況,每天上課下課,出入人多擠逼的地方,擔心自己會不幸感染病毒,家長又可怎樣安撫他們?林博士指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同樣需要先「積極聆聽」,然後再「重新演繹」,舉例說當家長耐心聽完子女的擔憂後,嘗試說「你覺得擔心都好正常,因為疫情又未過去,但我覺得擔心即是代表身體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覺。」、「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用雙手胡亂觸摸眼睛。」等,通過這種語言技巧,家長就可巧妙地將子女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提醒他們要注意個人衞生的心態。

子女過度興奮 忘記保持社交距離?

每名學生對復課心態不一,假如有學生十分期待復課,因為終於可看見親愛的同學們時,或會出現異常興奮心態,不過有家長直言擔心子女太開心、太熱情,衝去擁抱同學、或出現「攬頭攬頸」情況,忘記與同學保持社交距離,林博士指「同學如對復課表現興奮,未必是壞事。」

不過作為家長,其實都有語言技巧可應對,這時就可採用「主動助興」(Active-constructive response),意思指先陪伴子女開心一會,不要立刻潑他們冷水。家長可以先向子女多問問題,例如「你最想見哪一位同學?」、「見到同學後最想做甚麼?」、「有甚麼一定要和同學當面傾談?」家長亦可和子女一起憧憬愉快而有活力的校園生活,說「太好了!終於可以返學啦!」、「你終於可以見返好耐無見的同學仔啦!」,讓子女感受到家長真心分享自己的喜悅,然後再補充「不過呢……記得復課後都要保持1.5米的社交距離啊!」

林博士續說,對於10歲下的小朋友而言,保持1.5米社交距離可能比較抽象,建議家長可嘗試運用具體概念表達,如1.5米大約等於多少隻腳掌的距離,將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加深子女記憶。如果家長有空,更可和子女在家進行演練(類似角色扮演),由家長飾演子女的同學,子女則做回自己,模仿一次復課後,與同學「久別重逢」的反應,這做法好處是若子女做出一些不適當行為,家長可立刻糾正,到了真正復課後,他們的大腦就有意識要保持社交距離。

下回,林博士將會繼續教家長多種方法,在復課前重拾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自理能力。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