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科衝刺系列】歷史科搶分不靠背誦 分析組織力強定高下
2020-04-14 11:55
如果以為讀歷史,最重要是考記性,那就大錯特錯。港島民生書院歷史科科主任朱葦葶表示,歷史科其實是考學生的分析、組織和理解能力,其中考生作答卷一時,除了要控制時間,更切忌「資知不分」;至於作答卷二的「論述題」時,則要掌握提問用語和比較題的答題技巧。(六之二)
現時歷史科高中三年的學習內容,主要圍繞「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蛻變」,以及「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當中很多歷史事件,包括中國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至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及有關的和約簽署等等,都是選修歷史科學生需修讀的課程內容,內容既多且闊,不過,要考好歷史科,並非只靠背誦。
港島民生書院歷史科科主任朱葦葶表示,現時的歷史科考試題目,並非只問歷史事件,學生直接舖陳答案就可以,還需要分析、組織和理解資料的能力,「讀歷史不可以只靠背誦,背誦主要是展示你的其他能力。」
距離歷史科的開考時間,大約只得兩星期左右,朱葦葶認為,現階段同學可以審視自己的答題技巧,看那些地方有改善之處。「歷史科的題目,渉及很多提問用語,同學現時可找最少五年的歷屆試題,找出常出現的提問用語,並歸納成一個溫習表,列出不同的提問用語,應該如何回答問題。」
朱葦葶舉例,有些問題會問某歷史事件的「趨勢」,考生答題時,除了要提出「上升」或「下降」外,也要引用數據,指出事件前、後的分別;她又提醒同學,在卷一的歷史資料題中,常會問到歷史學家或作者的「態度」和「看法」,但很多同學卻混淆了兩種問題的答法。「如果題目是問『態度』,答案就要有些具體的詞語,例如『支持』、『反對』、『讚美』等等;但如果是問『看法』,就需要清晰描述歷史學家和作者的看法。兩種問題看來相似,但其實是有分別的。」
朱葦葶表示,同學答題時,如能有良好的格式和組織,可展示他們對題目的掌握,所以她建議答題時,每段的第一句應為「中心/關鍵句子」,然後才引用資料論證;另外,每段只提出一個論點,「如有數個論點,就分數段闡述。」
此外,在歷史資料題中,也常有考生犯了「資知不分」的問題。朱葦葶指在這部份,有的題目只要求考生引用資料,但考生卻在引用考題資料之餘,還加入個人所知,沒有清晰分開兩者,這就並不理想。
至於卷二的論述題,朱葦葶就提醒同學作答時忌片面,要多角度思考,例如題目問考生是否同意某個論點,考生不論是否同意,都要有正反兩面的論點。她以二○一八年文憑試,其中一條論述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60年代末,日本的發展是否主要基於美國因素,試解釋你的看法。」為例,指同學即使答「是」,但如果只答美國因素,不答其他角度,最多也只得一半分數。
至於論述題經常出現的比較題,也值得同學注意。朱葦葶說有些比較題是直接比較,例如同樣在二○一八年的文憑試,曾問「你認為孫中山和毛澤東,那一位是更偉大的中國領袖?試解釋你的看法。」她指如同學答題時,分別寫孫中山和毛澤東,每人一段,並非理想的比較方法,而是應找出比較的範疇,例如政治、經濟下,兩人的不同做法;另外,部份問題中有「最重要因素」、「主因」、「相對重要性」等字眼,都是屬於較高階的題目,但其實也是要同學就不同因素比較!
朱葦葶表示,趁現時離歷史科開考還有時間,建議同學參考考評局網頁的「考生表現示例」,了解不同等級學生的答案,也可看不同的題型,應如何作答。「歷史科不是越背得熟越好,而是要知道如何鋪排答案,多看『考生表現示例』,可模仿別人如何作答,也了解不同等級學生的答案,對備戰也有幫助。」
歷史科有兩份卷,卷一為歷史資料題,設四題 ,需全部作答,全卷六十分;至於卷二則設七題論述題,考生可選任何兩題作答。朱葦葶表示,過往不少考生在時間控制方面不理想,導致不夠時間做卷,她又提醒考生在卷二選題作答時要小小,避免選錯題目而重新選題。
朱葦葶說,卷一的作答時間為兩小時,即約三十分鐘要完成一題,而每條大題目又會再分為數條細題目,而通常最後一題都要寫短文。「卷一的時間控制是很重要,是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不少學生常不夠時間完成所有題目。」她建議卷一每條短文,用十六至十八分鐘作答,不要在一條題目用過多時間。
至於卷二的論述題,共有一小時三十分鐘作答,考生需在七題目中,選兩條作答。朱葦葶表示,考生應大約用四十分鐘完成一題,當中包括選題。「如何選題很重要,因不少同學選答一條題目後,但中途卻發現不懂得答,然後轉答另外一題,這樣一來,不但浪費時間,也會影響心理,所以要謹慎選題。」
朱葦葶表示,學生選題時,除了要因應課題外,還要考慮題型。「有些學生會偏好選答某些課題,例如有的學生喜歡答有關歐洲的課題,當一見到歐洲的題目就會選答,但可能在題型方面,他們卻未必掌握,於是要中途轉答其他題目。所以不要只選課題,審題、掌握題型也很重要。」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