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重獲新心」登記器官捐贈

2024-11-09 00:00

(左起)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資深護師黃穎欣、器官受贈者Marco和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幫助等待器官移植病人延續生命。
(左起)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資深護師黃穎欣、器官受贈者Marco和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幫助等待器官移植病人延續生命。

器官移植是器官衰竭病人最佳治療方案,甚至是唯一出路,惟僧多粥少下,輪候病人要飽受與死神搏鬥的煎熬。今年29歲的心臟移植受贈者Marco,就曾因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需安裝「人工心」維生,期間即使外出不便,依然積極接觸社會,履行家庭責任,最終在輪候約一年後「重獲新心」。他透露,自己也有登記器官捐贈,笑言相信眼角膜可捐出去,「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器官沒有人要,我心態是先登記,有用的始終會有用,並將意願告訴家人」。 
「人工心」可有效延長心臟衰竭病人壽命,爭取等待合適心臟捐贈者出現,但他們仍面對感染、電力耗盡等死亡威脅,生活質素也會打折扣。Marco形容,安裝後感覺像「太空人與太空船」,在家時駁着電線,活動範圍受限,而外出時為免電力耗盡,也要攜帶四塊瑜伽磚般大小的電池,連同控制器重量超過10磅。另由於需小心處理人工心電線位置傷口,故難以舒適洗澡。

二十多歲正值人生起步奮鬥階段,Marco憶述,初時感到有愧於家人,直至安裝人工心後,了解到輪候時間或數以年計,故心態轉為欲盡可能接觸社會,決定繼續外出工作,「就算等不到心臟移植,都可以靠工作,盡量照顧好家庭,做些應做的事」。
年輕人少有「留全屍」觀念

Marco亦說,作為受贈者非常幸運,因此有責任活得更好,不負捐贈者及家屬的決定。他認為,年輕人思想較開放,少有死後「留全屍」觀念,但亦理解部分人有「身體是自己」的想法,會用自身例子向大眾宣傳器官捐贈。

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表示,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一年內死亡風險達兩至五成,不但需頻繁出入醫院,日常生活如洗澡、如廁、吃飯等都會因氣喘和乏力無力應付。他指,心臟移植是最有效治療方案,大部分受贈者康復後可重投社會,而本港逾一半病人術後預期壽命逾18年,「不少病人其實延長壽命達20多至30年,當然中間都要看病人有沒有其他身體狀況、併發症等」。

醫管局數字顯示,今年截至9月,活體及遺體器官捐贈人數共45人,但整體輪候器官捐贈人數高達2567人。另據國際統計,2022年香港每百萬人有4.66個遺體器官捐贈者,數字上僅及西班牙約一成。西班牙器官捐贈政策屬「推定同意」,即除非死者生前要求不進行器官捐贈,否則即使從未登記捐贈器官,也會被推定為同意捐贈。

黃加霖提到,與西班牙同屬「推定同意」的新加坡,器官捐贈率未見理想,可見制度並非器官捐贈數字成功與否的單一因素。他稱香港器官捐贈登記屬自願性質,應「還原基本步」,透過呼籲、教育及宣傳正面個案,令大眾對器官捐贈有信心,從而增加整體捐贈數字。
「器官捐贈3S」傳播訊息

今年首9月,本港進行3宗心臟移植,較去年全年的8宗低。黃加霖解釋,心臟移植在配對、評估上有難度,故移植數字常有高低。他留意到很多時有潛在合適捐贈者,但因他們生前未有分享捐贈意願,最終未捐出器官,籲透過「器官捐贈3S」在社區傳播器官捐贈訊息,包括於中央器官登記名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Sign-up)、向家人及朋友分享意願(Speak-out),及鼓勵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贈(Spread-out)。

至於本港與內地正討論建立器官互助機制,他表示支持,醫管局會全力配合政府,有最新消息會公布。

醫衞局回覆《星島》查詢表示,與醫管局正以2022年首次跨境器官成功經驗為基礎,持續積極地與內地有關單位將緊急請求器官移植的機制恆常化。至今已向內地提出6個緊急請求。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