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RKs實現資源循環 轉廢為能

2024-10-14 00:00

位於北區沙嶺O.PARK2於今年3月落成,採用先進設備提升本港處理廚餘能力。
位於北區沙嶺O.PARK2於今年3月落成,採用先進設備提升本港處理廚餘能力。

環保署已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持續擴大廚餘收集網絡,截至今年7月,全港每日廚餘收集量較去年同期大增7成。為加強本港廚餘處理能力,位於北區沙嶺的廚餘處理設施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二期O.PARK2今年投入服務,再配合北大嶼山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一期O.PARK1,以及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環保署在多管齊下推動轉廢為能,令本港處理廚餘量提高至每日約600公噸,所轉化的電力預計每年可足夠約8000個家庭使用。
目前香港每日有逾1.1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送往堆填區,當中約3成,即3300公噸為廚餘。為提升家居廚餘回收量,環保署提早在今年6月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安裝共74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所有收集的廚餘會運送到政府的處理設施處理。隨着全港最大廚餘處理設施O.PARK2於今年3月啟用,使更多廚餘轉化為電力及肥料。
廚餘循環再造  每年供電約8000家庭

環保署環境保護主任(有機廢物基建組)陳筠賢接受訪問時表示,O.PARKs採用厭氧消化技術,將廚餘轉化為電力。所生產的能源除了可自給自足外,O.PARK1更預計每年最多可輸出約1400萬度剩餘電力,相當於約3000戶家庭用電量;新落成的O.PARK2則預計每年最多可輸出約2400萬度剩餘電力,足夠約5000戶家庭使用。

陳續指,當廚餘送抵O.PARKs後,要經過四個步驟才轉化為電力和熱能。首先,O.PARKs利用預處理系統篩出雜質及可回收物,過程包括撕開包裝物料,打碎廚餘並製成廚餘漿。隨後,篩選分出較大件的雜質,如膠袋、石頭、玻璃及金屬等。她稱,署方理解家居廚餘裏面難免會混雜如魚骨、肉骨等雜質,市民有機會連同盛載廚餘的膠袋放入收集桶中,因此預處理系統能夠把這些雜質移除,製成廚餘漿,以配合其後的厭氧消化工序。

陳表示,接下來厭氧消化是最關鍵的過程,經預處理的廚餘漿會被注入厭氧消化缸,利用微生物把廚餘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轉化為生物氣。生物氣會先去除硫化氫,避免下游的設備遭到腐蝕,並儲存於儲氣缸,其後設施內的熱電聯產機組便可透過燃燒生物氣產生電力,供設施自用及輸出至公共電網。

陳強調,整個廚餘處理流程中可能產生氣味的步驟,均設置於室內或密封空間內,同時配備抽風系統維持負壓狀態,防止氣體擴散。氣體排放前會送到中央氣體過濾及淨化設施處理,以去除帶氣味的化合物和塵粒,並會全程監測,確保氣體符合排放標準。

針對污水,O.PARKs亦配備專屬污水處理設施,部分污水經處理後會在設施內重用,其餘則排放至公共污水渠,送往公共污水廠作進一步處理。
廚餘變堆肥 用於園林綠化和農業生產

廚餘經厭氧消化後,餘下殘渣可以經離心機脫水,再進行堆肥及肥料處理。殘渣中剩餘的有機物可轉化成對植物有益的養分,用於園林綠化和農業生產等用途。環保署在O.PARK1的天台設有一個有機農莊O.FARM。環保署項目主任(有機廢物基建組)廖芷由表示,O.FARM實現「再生農法」,利用自產有機堆肥種植出各式各樣有機時令蔬果,署方會定期透過教育活動回饋社區,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