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可擴至癌症篩查 就診檢視精神健康
2024-09-30 00:00基層醫療推崇的「共同治理」模式,亦有潛力拓展至癌症篩查等範疇。基層醫療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林正財指,非傳染病「基本都可做」,如部分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已有認知障礙、痛症等服務,「預防癌症篩查是下一步可快些做到的,且應選有實證、篩查具成本效益的癌症種類,相信地區康健中心的網絡醫生亦有能力應付。」翻查衞生署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一般風險人士可在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預防上作定期檢查。
藥物倡與家庭醫學門診看齊
基層醫療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監李國棟指,精神健康是家庭醫學培訓中「一個大因素」,家庭醫生看病時不能忽略病人精神狀況,故精神健康篩查的先導計劃,可望更廣泛在地區康健中心推展,「尤其慢性病可能加重精神健康風險,網絡醫生看慢病時已能一併篩查,有風險者再轉回康健中心跟進,甚至毋須特別資助診症費。」
另一委員林永和認同,共治模式可處理更多病種,如癌症、乙肝帶菌、骨質疏鬆等篩查,「如骨質疏鬆的初步篩查簡單至填問卷已可做到,高風險者才轉介至化驗所做骨質密度檢查,容易套入現有慢病共治設計。」他續指,近1年來診治約500至600名慢病共治的高血壓及糖尿病人,輕症居多,95%人藥物名單內藥物已可受控,少於5%人反應不理想,「毋須用貴價藥物,亦少人需轉介公院專科作一次性跟進,有醫生反映轉介等候期約1個月;未來藥物名單若與政府家庭醫學門診看齊,就最好亦最足夠。」
專家:多設衛星中心滿足需求
對全港目前僅7區有地區康健中心,其餘分區只設康健站,林正財坦言在缺乏商業大廈或大型商場區域,如大埔等地,尋覓「有萬多呎、交通方便、輪椅可出入」空間並不容易,故已建議政府勿再用「站/中心」概念,「只需有一個能容納基本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樞紐,其餘教育、運動空間可拆散至衛星中心。」
林永和認同,在中西區等旺區找「面積大、就腳、租金可接受」空間也有困難,且部分分區佔地廣,難靠單一站點滿足居民需求,「曾有住長洲巿民,因離島康健站位於東涌,情願出中西區康健站,故我們可視康健中心為『龍頭醫院』,在社區多設衛星中心更重要。」
關鍵字
最新回應